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5米高的“大花樓”上,一位瘦瘦的小夥子穩坐上麵,手起手落,麻利地提升經線——共有12000多根線,他要在正確時間和位置,用正確的力度拽出其中正確的線。這是手工織造蜀錦的18道工序之一“挽花”。坐在機下的,是一位清秀的姑娘,她在丟梭織緯,這叫作“投梭”。上麵挽花一次,下麵就投梭一次。一經一緯循環往複,一幅紅底金花的蜀錦漸漸出現。
49歲的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賀斌站在一旁,正指點著兩位年輕人。“他們使用的是蜀錦花樓木織機。”賀斌告訴記者,博物館中展示的4台織機,有一台是複原的清代織機,另外3台是據此仿造的。
賀斌介紹,眼前的織機長6米、高5米、寬1.5米,需要兩個人合作操縱:挽花是控製圖案,投梭是控製顏色。“一般織物寬度在120厘米~140厘米之間,這就意味著,每織一厘米,就要投梭120次~140次。”即便是最熟練的織工,一天織錦也超不過10厘米。
傳統的蜀錦講究“五方正色”,即整幅錦中使用5種顏色。在織錦時,需要用到4把梭子,另外經線要占一種顏色。如果要織出複雜的花樣和顏色,可以把梭子增加到8-10把,或者是更換梭子中的緯線。而顏色越多,織造的工藝也就越複雜。“正因為投梭很重要,所以基本由竹子、繩子、木頭組成的織機,上千個零件中,僅有梭子加用了鐵頭,使木頭製作的梭子增加到4兩至半斤重。”賀斌說。
賀斌與蜀錦打交道已有30多年。在他這一代,他是四川唯一掌握了蜀錦手工織造全部技藝的人。“過去,蜀錦織造的工序是有精細分工的。”賀斌說,所以很多老織工隻會其中的部分織造工藝,加上沒有一本書、一部資料記載工藝流程,像打線綜、紮竹扣等傳統工藝,是他這幾年根據蜀錦的傳統圖案逐漸摸索出來的。
比照考古殘片 複製失傳蜀錦紋樣
賀斌的父親,是原成都蜀錦廠的技術工程師。從小在廠裏長大的賀斌,見證了現代蜀錦行業的興衰起落。“新中國成立後,搞公私合營,蜀錦民間藝人帶著自己的織機來建廠。”他說,蜀錦廠也因此聚集了很多手工織錦藝人。上世紀80年代,半機械化和機械化織錦興起,最鼎盛時,廠裏有900多台機器,“隻留有一台手工織機作為接待外賓時展示用。”
1985年,成都蜀錦廠到美國波士頓展示手工織錦技藝,大受歡迎。於是,為了保護傳承手工織錦技術,蜀錦廠選了兩個職工後代學習手工技藝,賀斌便是其中之一。“我當時也是不情願的,於是就安慰自己,‘就當了解現代工藝和古代技藝有什麼聯係’。”不久,另外一人放棄了,隻有賀斌堅持了下來。
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5米高的“大花樓”上,一位瘦瘦的小夥子穩坐上麵,手起手落,麻利地提升經線——共有12000多根線,他要在正確時間和位置,用正確的力度拽出其中正確的線。這是手工織造蜀錦的18道工序之一“挽花”。坐在機下的,是一位清秀的姑娘,她在丟梭織緯,這叫作“投梭”。上麵挽花一次,下麵就投梭一次。一經一緯循環往複,一幅紅底金花的蜀錦漸漸出現。
49歲的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賀斌站在一旁,正指點著兩位年輕人。“他們使用的是蜀錦花樓木織機。”賀斌告訴記者,博物館中展示的4台織機,有一台是複原的清代織機,另外3台是據此仿造的。
賀斌介紹,眼前的織機長6米、高5米、寬1.5米,需要兩個人合作操縱:挽花是控製圖案,投梭是控製顏色。“一般織物寬度在120厘米~140厘米之間,這就意味著,每織一厘米,就要投梭120次~140次。”即便是最熟練的織工,一天織錦也超不過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