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毓山 用雕塑留住曆史(1 / 2)

當然,他從來也不掩飾自己的藝術成就,喜歡用作品《逝者如斯夫》來解讀他的藝術思想。《逝者如斯夫》創作於1997年,材料是漢白玉。它一半是希臘女神像,一半是秦俑。“女神與秦俑放在一起,意味著它們是可以相互影響的。”這是一個東方雕塑大師對西洋藝術思想的詮釋。

他還喜歡把參觀者帶到一組《八仙》的群雕前,讓人們領略他的“中國式”雕塑——寫意與傳神。《八仙》完全不講究西方雕塑傳承的解剖結構原理,而是融入了中國美術的寫意與傳神。《八仙》係列是他麵對一塊塊剩餘材料甚至廢料而產生的創作衝動,材料給了什麼天然條件,人物造型就依勢而作,是“隨石賦型”的豪情之作,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材的天然要素。拋開草稿、小樣、泥塑、再轉為石材和金屬材料的創作流程,葉毓山親自操刀完成最後的雕琢。

其實,這樣的雕塑手法也並非隨意而為,隻是因為西方雕塑嚴格的幾何尺寸要求,無法傳神地表達東方的傳統文化。《八仙》係列,雕塑細節當然也有,但整體造型就是“幾大刀下去就成了”。葉毓山對這類“中國式”雕塑的解讀,常常讓人目瞪口呆,又佩服不已。

保持一份耐心 把作品做成經典

曆史長河中的機遇、時代發展的脈絡和個人審美的取向,成就了葉毓山非凡的創作理念和獨特的藝術語言。

1979年,重慶長江大橋上的鋁合金雕塑《春·夏·秋·冬》,成為他藝術創新的開篇之作。4個青春男女以優美、抒情的姿態出現在橋頭,曾經引起巨大的反響。1985年,由3個舞蹈少女舒展身姿連接成的環形雕塑《蹈》出現在成都錦城藝術宮前,成為一種標誌性的雕塑結構。盡管如今看來已經不新鮮,但卻是那個年代城市雕塑突破性的創作。

2011年,新北川縣城抗震紀念園裏,傲然矗立起一座高25米的英雄紀念碑《新生》,這是葉毓山的創新之作。遠遠望去,紀念碑像一座不規則的羌族碉樓,一個象征著災區人形象的巨人在碑體上“走出來”,一個剛剛會走路的孩子掙脫母親的懷抱,脫離碑體,歡快地奔向前方……不規則的整體造型,完全改變了紀念碑的傳統造型,將地震、重建、走向新生活的意念呈現在觀眾眼前。

“唐代雕塑了不起,漢代也很偉大。但我們現代人應該創作什麼樣的作品呢?如果隻是模仿,或者接近那些曆史作品的成就是遠遠不夠的。”葉毓山常常對年輕的藝術家們說,不要急於求成,要把作品做成自己的,而不是某個過去時代的,或者是像誰的。

葉毓山保持對世界美術界的高度關注,他提醒同行和後輩:“國外美術利用新材料、新科技手段,已經做得非常精細,我們也要保持一份耐心,把作品做成經典。”

當然,他從來也不掩飾自己的藝術成就,喜歡用作品《逝者如斯夫》來解讀他的藝術思想。《逝者如斯夫》創作於1997年,材料是漢白玉。它一半是希臘女神像,一半是秦俑。“女神與秦俑放在一起,意味著它們是可以相互影響的。”這是一個東方雕塑大師對西洋藝術思想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