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意的中國山水 在石頭上綻放(1 / 1)

今年9月11日,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上,曹加勇展示了他的得意之作——《踏雪尋梅》、《琵琶行詩意》……從作品名字中就能感受到其中浸淫的傳統文化。《踏雪尋梅》的畫麵上,幾樹梅花無比精致,但遠處的雪卻隻巧借苴卻石的原有紋路來表現。大片的留白,既有中國山水畫的寫意,這“不雕勝雕”的技法和意境,更凸顯功力。

曹加勇說,他和攀枝花5000多個苴卻石雕刻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注重因材施藝,以“不雕”達到“勝雕”的效果。這樣的意境,很少有人能達到,“因為這不光考量技法,還要求作者的空間思維和學識修養。心裏裝了多少,才能表現多少。”

推精品,傳承中華曆史文化

在《江山多嬌》勇奪金獎之後,曹加勇成立了自己的硯雕工作室和龍潭苴卻石刻藝術品研製所。他和一群誌同道合的年輕人,在製作普通的苴卻硯石作品以維持工作室運轉之餘,把主要的精力花在了創作苴卻硯石的精品上。

曹加勇的院子裏,堆放著大大小小的苴卻石,《竹林七賢》僅原石,就花了他50多萬元。他希望在這些大的苴卻石上,創作《金陵十二釵》、《飲中八仙》等大件作品,再找一批紋路豐富的石頭打造幾方好硯。

“我把苴卻硯石的創作,當成畢生的事業在做。”曹加勇說,苴卻硯在宋代就被讀書人視為硯中上品,但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苴卻硯在當地並沒有形成產業。“名石如果沒有名作來襯托,就無法打響知名度,而我願意多推精品,讓更多的人了解苴卻硯。”

從出道到現在,曹加勇除了研習名家字畫,隻要有空便到各地采風,感受當地民俗風情。全國幾大名硯的產地,他考察過多次,學雕刻技法,感受文化底蘊。北京、杭州、蘇州他去過多次,“因為每一次到長城、故宮或者拙政園,都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給心靈造成巨大的衝擊,由此帶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這幾年,曹加勇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濟公新傳》硯獲得中國名硯名師大賽金獎,《敦煌飛天》、《碩果》硯同時獲銀獎;他主刀雕刻的《這裏得天獨厚》苴卻石大型浮雕,如今陳列在攀枝花展覽館。不過,他認為自己最好的作品還沒有誕生,“我打算繼續創作幾方硯台精品。哪怕現在的人不用毛筆,也不用硯台了,但是當他們看到精美的苴卻硯時,就能夠記得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並為此自豪。”

(原載《四川日報》2012年11月23日)

今年9月11日,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上,曹加勇展示了他的得意之作——《踏雪尋梅》、《琵琶行詩意》……從作品名字中就能感受到其中浸淫的傳統文化。《踏雪尋梅》的畫麵上,幾樹梅花無比精致,但遠處的雪卻隻巧借苴卻石的原有紋路來表現。大片的留白,既有中國山水畫的寫意,這“不雕勝雕”的技法和意境,更凸顯功力。

曹加勇說,他和攀枝花5000多個苴卻石雕刻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注重因材施藝,以“不雕”達到“勝雕”的效果。這樣的意境,很少有人能達到,“因為這不光考量技法,還要求作者的空間思維和學識修養。心裏裝了多少,才能表現多少。”

推精品,傳承中華曆史文化

在《江山多嬌》勇奪金獎之後,曹加勇成立了自己的硯雕工作室和龍潭苴卻石刻藝術品研製所。他和一群誌同道合的年輕人,在製作普通的苴卻硯石作品以維持工作室運轉之餘,把主要的精力花在了創作苴卻硯石的精品上。

曹加勇的院子裏,堆放著大大小小的苴卻石,《竹林七賢》僅原石,就花了他50多萬元。他希望在這些大的苴卻石上,創作《金陵十二釵》、《飲中八仙》等大件作品,再找一批紋路豐富的石頭打造幾方好硯。

“我把苴卻硯石的創作,當成畢生的事業在做。”曹加勇說,苴卻硯在宋代就被讀書人視為硯中上品,但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苴卻硯在當地並沒有形成產業。“名石如果沒有名作來襯托,就無法打響知名度,而我願意多推精品,讓更多的人了解苴卻硯。”

從出道到現在,曹加勇除了研習名家字畫,隻要有空便到各地采風,感受當地民俗風情。全國幾大名硯的產地,他考察過多次,學雕刻技法,感受文化底蘊。北京、杭州、蘇州他去過多次,“因為每一次到長城、故宮或者拙政園,都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給心靈造成巨大的衝擊,由此帶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這幾年,曹加勇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濟公新傳》硯獲得中國名硯名師大賽金獎,《敦煌飛天》、《碩果》硯同時獲銀獎;他主刀雕刻的《這裏得天獨厚》苴卻石大型浮雕,如今陳列在攀枝花展覽館。不過,他認為自己最好的作品還沒有誕生,“我打算繼續創作幾方硯台精品。哪怕現在的人不用毛筆,也不用硯台了,但是當他們看到精美的苴卻硯時,就能夠記得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並為此自豪。”

(原載《四川日報》201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