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動情地說:“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但是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在我們迷茫、不知所措、生命麵臨危難的時候,那些用人類幻想之光燭照的幻想文學作品,就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文學讀物。因為,運行了三百年的工業文明已是千瘡百孔,試圖保留其內核,對社會結構修修補補,已很難挽回人類文明衰落的命運。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人類所用的材料都是大自然已經有的物質,從自然中來,也能回到自然中去。但進入工業文明以後,人類則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人造的物質。尤其是在化學工業產生之後,人類大大地改變了地球上的物質的化學組成。而這些人造的東西,比如苯和甲基叔丁基醚這樣的物質,從來不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一部分,也無法正常地加入大自然的物質循環,並且必然會幹擾和破壞大自然本身的物質循環(參見田鬆《警惕科學》)。人類在對工業文明進行徹底反思並探尋生態文明之路的同時,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人文精神,從而情不自禁地向幻想文學發出了求助的呼籲。君不見,糾纏人類的不少問題,都在等待著借助幻想文學的神奇之箭擊穿那些迷惘失控的靶心。
比如,“人蟲大戰”。人類與“害蟲”已經戰鬥了將近一個世紀,但是“害蟲”在人類發明的各種農藥的磨煉下,反而越戰越勇。據統計資料,我國每年農藥用量高達337萬噸,分攤到13億人身上,即每人2.59公斤!這些農藥除了一小部分(小於10%)發揮了殺蟲作用外,大部分進入了生態環境:或飄浮空中,汙染大氣;或被雨水衝刷,流入江河;或滲入地層深處,汙染地下水。更糟糕的是侵入人體,危及生命。現在國家明文規定的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指標就高達3650項,其中與鮮食農產品相關的高達2495項!在漫長的人蟲戰爭中,為什麼昆蟲總能立於不敗之地?為什麼農藥越用越毒,而蟲類卻越治越多?當然,蟲子多了就必然要再花錢去買農藥,這就給農藥生產廠商帶來了滾滾利潤,拉動了GDP。但這是人類需要的GDP嗎?或許消滅昆蟲,並不是地球人要做的事情。未來的“人蟲大戰”又該怎麼辦?法布爾筆下《昆蟲記》中人蟲靜好的畫麵何處去尋?看來人們隻有從幻想文學中去探求人蟲共存的正當性與途徑。
再比如,全球氣候危機。剛剛結束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2015年12月12日),提出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我們知道,人要呼吸,就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這就是溫室氣體排放。燒飯做菜使用液化氣、煤球或柴草,都會排出二氧化碳。養豬養牛養寵物,這些牲畜要呼吸要排泄,也會排出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就意味著你呼出的二氧化碳必須及時收回,除了在森林中生存,否則誰也無法做到。全球如果真的實現了“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標準,那麼人類自誕生以來的呼吸、做飯和吃肉這些天賦權利都將變成社會義務,也即你的呼吸、做飯和吃肉都得淨排放,都得為此付出代價,說不定那時候就要交“呼吸稅”。為了實現和推動“淨零排放”,全球最聰明的人已經想出了辦法,這就是使用“碳貨幣”,即將碳排放貨幣化。有專家稱,“碳貨幣”的出現是非常重大的貨幣金融事件,在人類貨幣發展史上,是繼黃金貨幣化、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最重大的變革,其等級甚至要超過石油美元和糧食美元一級(張庭賓《氣候協議或推碳貨幣成為中國新絞索》)。怎麼辦?“碳貨幣”真能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真的是人類的不二法門?看來人類也隻有從幻想文學中激蕩出更多的靈感與創意。
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動情地說:“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但是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在我們迷茫、不知所措、生命麵臨危難的時候,那些用人類幻想之光燭照的幻想文學作品,就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文學讀物。因為,運行了三百年的工業文明已是千瘡百孔,試圖保留其內核,對社會結構修修補補,已很難挽回人類文明衰落的命運。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人類所用的材料都是大自然已經有的物質,從自然中來,也能回到自然中去。但進入工業文明以後,人類則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人造的物質。尤其是在化學工業產生之後,人類大大地改變了地球上的物質的化學組成。而這些人造的東西,比如苯和甲基叔丁基醚這樣的物質,從來不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一部分,也無法正常地加入大自然的物質循環,並且必然會幹擾和破壞大自然本身的物質循環(參見田鬆《警惕科學》)。人類在對工業文明進行徹底反思並探尋生態文明之路的同時,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人文精神,從而情不自禁地向幻想文學發出了求助的呼籲。君不見,糾纏人類的不少問題,都在等待著借助幻想文學的神奇之箭擊穿那些迷惘失控的靶心。
比如,“人蟲大戰”。人類與“害蟲”已經戰鬥了將近一個世紀,但是“害蟲”在人類發明的各種農藥的磨煉下,反而越戰越勇。據統計資料,我國每年農藥用量高達337萬噸,分攤到13億人身上,即每人2.59公斤!這些農藥除了一小部分(小於10%)發揮了殺蟲作用外,大部分進入了生態環境:或飄浮空中,汙染大氣;或被雨水衝刷,流入江河;或滲入地層深處,汙染地下水。更糟糕的是侵入人體,危及生命。現在國家明文規定的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指標就高達3650項,其中與鮮食農產品相關的高達2495項!在漫長的人蟲戰爭中,為什麼昆蟲總能立於不敗之地?為什麼農藥越用越毒,而蟲類卻越治越多?當然,蟲子多了就必然要再花錢去買農藥,這就給農藥生產廠商帶來了滾滾利潤,拉動了GDP。但這是人類需要的GDP嗎?或許消滅昆蟲,並不是地球人要做的事情。未來的“人蟲大戰”又該怎麼辦?法布爾筆下《昆蟲記》中人蟲靜好的畫麵何處去尋?看來人們隻有從幻想文學中去探求人蟲共存的正當性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