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黨校的日子(五)(2 / 2)

所以,市場經濟條件下,也需要政府這隻手來搞宏觀調控。

有人嘀咕道:“厲害!竟然能為政府幹涉市場尋找到如此強悍的理由。”

胡晨陽認為:“政府宏觀調控是必要的,但是,要掌握好度,從長遠來說,當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成熟的一個標誌,要看政府職能是否完成了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在這個轉換職能的過程中,要完成四大目標:一是由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轉變;二是由優先經濟目標向優先社會目標轉變;三是由審批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四是由首長控製體製向依法行政體製轉變。”

這種轉變,其實就是深化改革的過程,既是經濟體製改革,也是政治體製改革。

交流的結果,大家都有收益,老師評價說:這一期的學員,比上一期學員更有水平。

其實,應該說,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大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了更多的認識,對未來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對於胡晨陽這些地方官員來說,“主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展經濟,解決好老百姓的民生問題。

大家還有一個反思:為什麼建國以後,從中央到地方,長期把階級鬥爭、路線鬥爭擺到高於一切的位置?這可能也是因為,我們的幹部都是打仗過來的,懂政治鬥爭、軍事鬥爭的多,懂發展經濟、管理管理的少,而這些幹部抓階級鬥爭、政治運動得心應手,抓經濟發展則力不從心。

經曆過改革開放20年多年來的實踐,我們黨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善於抓經濟工作的領導幹部,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嘴上說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

……

上午又是大課,授課的是國防大學教授李玉泉大校,題目是《國家安全戰略的危機處理機製》。

此人很牛,據說是軍內著名的“鷹派”學者。

李教授指出:長久以來,危機被視為一種局部、偶發現象,對危機的處理也大多是采取臨機處置的方式,缺乏必要的預先關注、預防監測和全程控製。更不要說把危機問題放到國家安全戰略層麵來考慮。所以,盡管大多數國家在麵對危機時都很重視,但由於對危機問題本身研究的既不充分又不得法,其結果是本可避免或可控製的一些突發事件,最終令人遺憾的演化成了一場場社會或國家危機。

我國目前處在突發公共事件高發時期。從自然的角度分析,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損失嚴重。我國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農業生產值,分布在氣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災害嚴重的沿海及東部地區。

從社會的角度分析,我國目前正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人民內部矛盾出現一些值得重視的新問題,如果處置失當,有可能出現社會危機。

一個政府的執政能力不僅體現在正常狀態下管理好公共事務上,也體現在非常狀態下妥善應對和預防各類突發公共事件上。

何謂危機?過程的突變性、威脅的根本性、前景折不確定性。後果的連帶性、決策的緊迫性、信息傳播的快速性。

處理危機的能力有四種:綜合能力、加速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

四種能力,其中執行能力是最關鍵的,百分之一的製定,百分之九十九的執行。

李將軍還舉了個典型例子:某年,某地發生森林火災,各級領導紛紛趕赴現場,飯店都住滿了,可是,上山撲火的隻有部隊的一個連隊,這就是執行能力太弱。

危機處理也要求快速反應。要求:1、充分準確的情報;2、事先準備好了應急預案;3、盡可能短的決策程序。

有人把危機分解成“危險”和“機遇”兩個方麵,對危機的管理就是要戰勝“危險”,利用好機遇。作為政府,要正視危機,把危機管理納入正常工作的範疇,做到臨危不亂,泰然處之,不僅要把各種危機造成的影響和損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且要從戰勝“危險”的過程中搶抓發展的“機遇”。

課後,同學們私下探討,認為危機處理確實重要,對官員是個極大的考驗,搞砸了,前途堪憂;但處理好了,也會加分。據說,北辰同誌之所以會被選定為總書記接班人,就是因為他在處理藏區叛亂時,態度極為堅決,他本人戴著鋼盔出現在解放軍、武警官兵麵前的形象,給全世界也給京城的政治老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所謂“臨危受命”,其實也是伴隨危機出現的機遇,當年,胡晨陽去新峽縣接替關棟天,去德修縣接替鄭文學,都可以說是“臨危受命”。

!@#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