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3月,慈禧太後發布上諭:“中國律例,自漢唐以來,代有增改。我朝《大清律例》一書,折衷至當,備極精詳。惟是為治之道,尤貴因時製宜。今昔情形不同,非參酌適中,不能推行盡善。況近來地利日興,商務日廣,如礦律、路律、商律等類,皆應妥議專條。著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國通行律例,谘送外務部。並著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慎選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數員來京,聽候簡派,開館編纂,請旨審定頒發。總期切實平允,中外通行,用示通變宜民之至意。”頗有心計膽識的慈禧太後終於出手要改改祖宗家法了,向天下宣布要派大臣出洋考察,為了顯示朝廷的公正性以及對督撫大員們的信任,慈禧太後在上諭中點名要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三人推薦人才。三位督撫大員果然不客氣,很快就向慈禧太後推薦了精通律例的刑部右侍郎沈家本、大律師伍廷芳,慈禧太後一看,一個是司法部副部長,一個是精通洋法的大律師,慈禧太後很滿意三位督撫的推薦。為了能讓載振名正言順地總領商法商部,慈禧太後在1902年5月13日再次發布上諭:“現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將一切現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俟修定呈覽,候旨頒行。”
慈禧太後對三大漢臣推薦的人才都委以重任,研究考訂大清帝國第一部商法。不過上諭說得很明白,司法部副部長與大律師製定商法必須參酌各國法律。沈家本屬於土鱉型人才,沒有見過世麵,大律師伍廷芳屬於從英國回來的海歸,但是可能存在地域之偏見,為了確保大清帝國有一部最先進的商法,帝國必須派一位能臣幹將出國進行全麵考察,英國作為法律最為健全之國度,那是必須要去的。自從李鴻章簽訂《辛醜條約》之後吐血而亡,袁世凱迅速搭上了慶親王奕劻這一條線,袁奕聯盟成了帝國晚期最大的政治同盟。奕劻已經上書慈禧太後派員出洋考察,奕劻的兒子整天提著鳥籠子瞎轉沒事幹,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袁世凱向慈禧太後提出建議,在滿洲貴胄裏麵載振身為鎮國將軍二品大員,完全可以擔任赴英吉利朝賀的大任,載振出使英倫完全可以順便考察洋法。慈禧太後一聽袁世凱的建議,心裏那個高興啊,從李鴻章死了之後,在漢人裏麵就數這個袁世凱會來事,這個袁世凱還真是善解人意。有袁世凱這麼一保舉,慈禧太後馬上借坡下驢,擢升載振為貝子銜,欽命專使大臣出使英國,代表大清帝國皇室道賀愛德華七世登基。
1902年5月27日,帶著慈禧太後的厚望與祝福,帝國宗室載振貝子率參隨梁誠、汪大燮、唐文治等一大幫人抵達英倫。喧鬧的登基樂章中,載振抬頭看了看台上穿著奢華的皇帝服的大胡子老頭愛德華七世,心裏冷冷一笑,在愛新覺羅王族都說我載振放蕩,台上這個六十歲的老頭兒也是一個放蕩的家夥。在駐愛爾蘭陸軍部隊服役時,這個愛德華七世就與一女演員廝混,其父艾伯特為勸導他而親自到愛爾蘭,卻在歸途中去世,氣得維多利亞女王大病一場,把艾伯特親王的死歸結於愛德華的荒唐,莫明其妙就當了寡婦的維多利亞氣急敗壞,從此不準愛德華七世過問國務或王族事務。六十歲了,老哥們兒愛德華七世終於熬出了頭,坐上了英國國王、印度皇帝的雙王寶座。年輕氣盛的載振一時雄心勃勃,愛德華七世這樣的老頭都能改邪歸正,自己身為愛新覺羅王族的血脈,血管裏流淌著努爾哈赤大汗的血液,不能再過著遛鳥鬥蛐蛐那樣虛度光陰的無聊生活,載振帶著群臣在英國不斷地走訪。訪問完英國,轉道法國、比利時、美國,最後從日本回到國內。
美國的總統製、日本的君主立憲製都讓載振大開眼界,回到北京的載振來不及回家跟自己的老爹老媽請安,就直奔養心殿向慈禧太後彙報出國考察的詳情。“老佛爺,楊儒提議的工商總局建製太低,無法將路務礦務等統統納入中央管理範疇,大清要建設一個全新的現代化國家,就要由中央統一規劃調度,唯一的辦法就是成立一個中央領導的大部委商務部,把商務、路務、礦務實權從督撫手中奪歸中央。”載振在考察的途中一直琢磨商部的建製問題,在出國之前自己的老爸奕劻已經再三叮囑,要將考察的心思放在商業立法與部委建製工作上來,回國的途中,載振已經全盤籌劃好了商部的構思。慈禧太後一聽,半年的列國考察,這小帥哥果然沒有辜負自己的厚望,年紀雖小卻是高瞻遠矚,現在沈家本和伍廷芳正在琢磨商法,在商法沒有完全製定出來之前,不能貿然成立商部,載振才二十六歲,讓這帥哥一下子坐上商部部長,張之洞這一幫手握經卷的漢人肯定多有非議,漢人諸侯是哪一個都不能得罪,商部的籌建要從長計議。載振彙報完工作,慈禧太後相當的高興,擢升載振做禦前大臣,為商部尚書一職提前曆練曆練。
禦前大臣的職位一下子將載振推向了帝國的風口浪尖,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子一舉成了皇帝身邊的重臣。在以往朝代,禦前大臣這項職責都是由皇帝寵信的宦官首領擔任的,隻有西漢的大將軍曾享有這種尊榮,清代為了防止宦官幹政,兼采西漢大將軍製度,於康熙年間設立了禦前大臣這一高級侍從之職。雍正以後,禦前大臣常以軍機大臣兼任,掌乾清門侍衛、司員諸務,實際即統轄內廷事務,並常日侍直於皇帝左右,逢皇帝出宮巡幸,與領侍衛內大臣任後扈大臣,兼管奏事處事務。慈禧太後的提拔讓漢臣們一下子懵了,載振名為禦前大臣,實際上已經跟他老子一樣進入了帝國的權力中樞,老子是新政政務督導處的一把手,載振的禦前大臣職位在1901年後,即帝國實施新政之後也就成為實質性的軍機大臣。奕劻載振父子一下子成為大清帝國的柱子。
一步步步入權力中樞的載振還要積極地出書來包裝自己,無論是文筆還是耐心都比較弱的載振想到了一個捉刀代筆之法,當初赴英倫的隨員中有一個古文辭大家、三等參讚唐文治,這哥們了得,自幼從父攻讀經書,十四歲讀完五經,從師太倉理學家王紫翔,潛心研讀性理之學及古文辭,二十一歲拜在國學大師王先謙門下,就是那位執掌嶽麓書院十年之久的大清帝國內閣大學士,與兩江總督劉坤一聯手攻擊招商局並購旗昌存在貪墨而一炮走紅的王先謙。這個唐文治跟他老師王先謙一樣是個膽子大的清流名士,甲午戰爭將士血染汪洋的那一年,唐文治看到了帝國海軍被小日本打得慘敗,唐文治冒死上了萬言書《請挽大局以維國運折》要求革新政治,嚴懲戰敗將領,還順帶將慈禧太後身邊的紅人李蓮英給參了,要慈禧太後打李蓮英的屁股,管好身邊這個沒有精子的男人。載振一想這哥們萬言書都能寫,老師都是大家,寫點旅遊筆記心得應該是小菜一碟,於是就找到了唐文治。唐文治一聽當今炙手可熱的帝國政治新星載振要寫訪問英國的書,這簡直就是手到擒來。1903年初,四冊十二卷的《英軺日記》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包括出訪行程、禮儀、觀後感,還有各國商務、法律規章製度、政治議院、學校、工藝。署名載振的鴻篇漫卷《英軺日記》一時在帝國掀起出國狂潮,大生集團董事長、天子門生帝國狀元張謇帶著自己的管理團隊參加日本大阪博覽會,喀喇沁親王貢桑諾爾布帶領禦前大臣喀爾喀親王那彥圖長子祺承武、肅親王耆善之長子憲章等數人,在日本間諜川島浪速的幫助下私搭郵輪東渡日本,參觀大阪萬國勸業博覽會,一時間大清帝國臣民出國留洋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