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歸元見聞(1 / 2)

學堂從辰時初(早上7點)開課,巳時末(中午11點)完課,下午就不再上課,學生在自己家中學習。

學堂中分蒙學和私塾,開蒙用的是類似藍星《千字文》一類的書籍,用於教導八歲以下孩童的識字。而私塾中的教材就比較特別,給吳淵感覺是挺像一些道儒合流的書籍,講仁孝,也講天地,都是一些很淳樸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吳淵坐在自家接送的馬車中看著窗外的街景。

三個月來,從周圍人的言談和書籍中了解到此地叫歸元城,民眾裝飾類似明朝風貌,但是不知道這個時空是什麼朝代。

吳淵也是在自家書庫了翻找了好久才發現,沒有史書,隻有地誌,非常奇特的現象。再結合城中沒有官府,好嘛吳淵最後大膽想像後才明白,沒有皇朝,沒有所謂的大一統政朝。

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時空,沒有官府,但是有稅收。由所謂的商會工會抽取稅收,但是具體交給誰不知道,吳淵不敢問父親,怕因此而暴露自身的問題,隻能自己瞎琢磨。

但是吳淵深知,無論在那個時空,“知識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總不會錯,所以一得閑吳淵便會鑽進自家藏書樓中觀看各種書籍。

由於大部分典籍文字艱澀乏味,很難看進去,而地誌,誌異類雜書記錄的比較通俗易通,妙趣橫生,所以看的更多點。

地誌主要講述了歸元城發生的一些大事,但是集中在民生方麵,比如瘟疫,天災等。而誌異類雜書則是用很誇張的描述方式記錄了一些歸元城比較出名的一些人的生平,有點像人物傳記,但是更像。

前者有點流水賬的敘述,但是吳淵發現,所有民生大事延續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在事情發生後都很快被解決,最長的一次瘟疫事件也不過持續了一個月。但字裏行間卻是語焉不詳,沒有描述任何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隻是在最後標出事件結局。

刪除掉以上兩大類書籍中明顯的誇大部分,再結合自己的猜測想像和部分見聞,這就是吳淵現階段能做到的對此世的懵懂探知。

吳淵回到家中,按照常例用過飯食後,便帶著自己的小廝何貴進了藏書樓。由於莫衝的話語,使得吳淵對自己的狀態有了一點明確的認知,為了讓自己浮躁的心沉寂下來,決定練字。

雖然城中有類似藍星鉛筆的碳筆,但是毛筆書寫還是主流。而且在現有的環境下,手段很是匱乏,就吳淵所知練字已經是最優選的方案了。

日照西斜,紅霞滿天,不知不覺間一個下午就過去了。書童何貴點亮了蠟燭,將逐漸昏沉的小樓內照亮,隨後說道:“少爺,福伯著人傳話說,老爺還要一個時辰才能趕回。”

吳淵聞言,終於將注意力從書寫中拉回,點了點頭,表示自己已經知道,隨後看向手中的紙上。從一開始的歪歪扭扭到逐漸能夠勉強入眼,看來自己以後在書寫上要下功夫了。哎……沒有米字格的毛筆字真心難。

吳淵練字的紙張裝入盒中,讓何貴捧著,在搜撿了兩本沒有讀完的書卷,便回了自己的小院。

自己的院中有一個專門的廚娘,兩個粗使丫鬟,兩個長隨,再加上書童何貴。由於老爹要遲些回來,所以晚飯要推遲,何貴便吩咐廚娘做了一些小點端上來,先墊下肚子。

吳宅屬於小型院落,占地不大,家中也所有長隨丫鬟加到一起也才不過二十人。母親當年生下吳淵後落下了病根,沒兩年便去了。父親吳庸沒有續弦,聽福伯說早年父親身子遇到意外傷了根本,也沒有納妾,所以家中沒有女主人,主要由福伯的婆娘王何氏管理內宅,而福伯自己則是大管家,家中事務和生意都有幫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