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則是推背圖的來曆,相麵大師袁天罡和星象大師李淳風合著的《推背圖》將中國曆史一網打盡,其真實性大打折扣。
這三個故事發生時間本不相同,後世卻將它們如糨糊般攪和在一起,再與武則天是否曾被打入冷宮降為侍女,以及她出家的原因聯係起來,也就讓傳說越發顯得撲朔迷離。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歲首,這是一個異常寒冷的季節。白雪覆蓋了整座長安城,但卻無法覆蓋這個盛世的榮光與驕傲。對於身在感業寺的武媚來說,冰凍的時間在雪地上正在緩緩退去,即將迎來的是又一個嶄新的黎明。紫宸殿沉洪的鍾聲敲響了大唐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
守歲的人長長地透了一口氣,推開窗子,讓朔風吹散屋子裏的炭氣;隨後,人們點燃了紅色的蠟燭,以慶祝新皇帝登位的第一個元旦。
大唐的臣民是不會忘記先皇的,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讓天下由紛亂走向太平,人們由流離回複安居,自從秦漢以來,三國六朝,戰亂相繼,沒有真正的承平與統一。然而,李世民卻創造了一個宏大的統一局麵,二十三年以來,欣欣向榮。人們以為他會活得像他父親一樣長久,誰知太宗皇帝在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征高麗回來之後,就被風濕病纏繞,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到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的夏天,唐太宗李世民竟一病不起,這位在中國曆史上風光無限的皇帝僅僅活到五十三歲。
太陽每一天都是嶄新的,無論你是帝王,還是小老百姓,日光之下,貌似公平。
紫宸殿的晨鍾響了三遍,接著,各處宮闈和寺廟的鍾全部都響了,宏大的聲響撼動了白雪覆蓋之下的整座長安城。
李世民死了以後,接班的是他的兒子李治,是為唐高宗。
高宗皇帝李治,是唐代有著頗多爭議的一個帝王,他的爭議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兩個人,一個是他偉大的父親李世民,另一個是他將來的皇後武則天,他夾在中間不上不下了幾千年。
李治在眾位大臣們麵前亮相,應該是在母親長孫皇後的葬禮上。當時隻有九歲的他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惹人憐愛。這份孝心打動了父親唐太宗,從此對他高看一眼。
那時候的李治,讓人感覺是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的懂事少年。李治的身體一直很柔弱,多情的人總是長不出一副結實的身板,也許是濃情耗費了太多生命的精華。
史料記載,李治“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所謂“岐嶷”,是指這孩子已經聰明到了特異的程度。自古以來,聰明的人活得都挺累。
李治是個文藝青年,他的文章和書法還是很有造詣的,喜歡柔媚而豔麗的詩文辭賦,這好像是多情帝王的共性。李唐皇族頗有音樂天賦,李治也是個音樂天才,自己創作了《上元舞》《琴歌》《白雪》等樂章。
綜合來看,李治並不是一個混沌之人。白衣勝雪,才華橫豎都溢。
就是這麼一個乖順之人,卻幹下了忤逆之事。動什麼別動感情,尤其是對自己父親的女人動感情。
貞觀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下詔軍國機務都交給太子李治處理。從這以後,太子李治就被推到了前台,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藥膳。太宗臥病以來,在他的寢殿側安置了一處院落,讓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寢宮外陪住了不少時日,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和同樣侍奉父皇的才人武媚娘有了私情。
那一年,李治十九歲,武媚二十三歲。這時候的李治已有太子妃王氏,王氏出身極為顯赫,為當時五大姓中的太原王氏。王氏也是一位出名的美人,當然皇家的媳婦沒有一個歪瓜裂棗。
唐太宗對這個兒媳非常滿意,曾稱她和李治是一對“佳兒佳婦”。這次李世民真就看走眼了,他眼中的“佳兒佳婦”卻沒有落得最好的結局。
不過對於這樁婚姻,唐高宗有他自己的理解。我們前麵交代過,唐高宗是個文藝青年,對愛情有自己的理解,當然很多想法都是來源於文藝作品:偶然邂逅,心心相印,自由戀愛。
可想法雖好,現實卻是如此殘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突然就拉來一女的,沒有感情生活的前奏,就開始辦手續,經過皇家無數道煩瑣程序儀式,然後正式宣告:從今以後,她就是你的老婆了。這種做法讓李治很崩潰,皇家婚姻就是包辦婚姻,十足的包辦婚姻。
直到遇見武則天,李治才算領略到愛為何物。他們邂逅在李世民的寢宮,那一刻,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
至於武則天,大多數人認為她扮演的是誘惑者和投機者的角色,其中並沒有多少真情投入,隻是因為在老子那裏尋不到出路,才將感情轉移到兒子身上尋找機會。
對於一個自負才貌卻長期遭受冷落的宮妃而言,突然遭遇尊貴的皇太子的垂青,要說這時候的武則天內心一點想法都沒有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麼說,這段叫人難以啟齒卻又心跳不已的戀情,就在華麗而森嚴的長安宮廷裏悄然生根、發芽。十九歲的李治就這樣深深地迷上了比自己大的武則天。這也難怪,在備嚐風霜、充滿心機的武則天眼裏,李治不過就是一個感情衝動、靦腆有加的大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