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以人生經驗為底蘊的懂分寸、知進退的世故和智慧,顯然是王皇後、蕭淑妃這樣一帆風順的嬌嬌女所不具備的,這種成熟女性的魅力讓多情而敏感的李治找到了久違的溫柔和依靠。
武則天在文學、音樂和書法等各方麵所表現出的才華,也讓李治為之傾倒。要知道那時候,詩詞唱和、琴瑟和鳴是高知男女的閨中遊戲。看來平日裏稱孤道寡的皇帝不止需要美色,更需要心靈雞湯撫慰。
武則天是個複合型人才,智慧與美貌並重,這就是水平。
從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到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長達六年相思累計起來的情感,讓高宗李治對武則天的眷愛到了非卿不歡的程度。
幸運之神終於開始向她微笑,武媚很快就從後宮佳麗中脫穎而出,占盡唐高宗李治的寵愛,她懷孕了,她又懷孕了。深宮之中,很講究母以子貴。每一個皇家龍種的誕生,都是加重武則天成功的一個砝碼。
唐高宗大喜過望,自然不肯讓她再委屈地做侍女,立即將她提升為昭儀,貴為九嬪之首。這樣的升遷速度,已經不能用坐直升機來形容,簡直是坐火箭了。
武則天的受寵,自然引來無數忌妒的眼神。每一個眼神都像一把刀子,恨不得從黑暗處捅上一刀。
已然失寵的蕭淑妃更是忌妒得兩眼放出綠光。自己一個出身名門世家的清白女子,居然抵不過一個先皇剩下的女人,一個山寨版的大齡尼姑。在蕭淑妃的眼中隻有兩種情緒在閃動:失望及仇恨。
就連一向將武則天視為自己人的王皇後也不由得心驚,要知道沒有孩子始終是王皇後心頭難以擺脫的致命傷。她聽從舅舅中書令柳奭之言,收養後宮宮人劉氏之子陳王李忠,同時外朝聯絡長孫無忌等人請立李忠為皇太子。
這一年,李治也不過二十五歲,按說沒有必要這麼早立太子,可是為了給長孫無忌麵子,更是為了報答皇後收留武媚的緣故,高宗皇帝還是同意了,並以德高望重的老臣於誌寧為太子少師。
陳王李忠於永徽三年七月被立為皇太子,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年底,武昭儀又誕下皇子,起名弘。
“李弘”在當時是道教的一個讖語,暗藏殺機。
魏晉南北朝以來,天下戰亂頻仍,瘟疫流行,老百姓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道教在全國流行開來。為了收攬人心,它到處宣傳早晚有一天,太平盛世會降臨的。而太平盛世的降臨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太上老君降臨凡世。而太上老君的化身,就叫作李弘。
讖語就是指一開始說的時候並不靠譜,可事後卻得到應驗的話。
太上老君降臨可以救世,太上老君叫李弘。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李弘出生了,就意味著太上老君出世了。後來的好多次起義都是打著李弘的旗號發動的,因此李弘的政治意義在當時可以說是盡人皆知。
武則天從小熟讀文史,對此不可能一無所知。她和高宗皇帝給兒子取名李弘,顯然有她的一份想法在裏麵。這個名字包含著她對孩子的無限期望。既然太上老君就是李弘,那麼自己就是太上老君的親娘。這是一個多麼瘋狂的念頭,想一想夢裏都會笑醒。
也就在這時候,感覺到危機的王皇後先下手為強地立了養子李忠為皇太子。這時候的武媚就是有再多的期望也隻能蘊藏在心間,打好基礎再說。
事實上在剛剛進宮前三年,武昭儀幾乎什麼事也沒有做。她隻是忙著討好丈夫,討好皇後,為高宗不停地生兒育女。作為商人女兒的武媚懂得營銷,更懂得投資,她知道這些兒女就是她將來的本錢,就是她參與後宮鬥爭的利器。
繼李弘之後,武昭儀又馬不停蹄地生下長女安定公主和次子李賢。
經過三年時間的經營,這時候的武媚,已經不再是那個擔心隨時會被人踢出局的小侍女了。她不但成功地站住了腳跟,而且成為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天子寵妃,她所獲得的寵愛和信任,後宮之中已再無一人可以與之比肩。身份的不同必然帶來心境的轉變,明慧如她,野心如她,又豈會甘心終老於妾室之位?
在武昭儀平靜而溫柔的微笑裏,一場即將震動整個後宮乃至朝廷的風暴,正在不動聲色地醞釀當中。
不知不覺中武媚回宮已有三年,這時候的大唐後宮已然風雲變幻,曾是天子寵妃的蕭淑妃隨著武媚的二度入宮,已經完全失寵。
蕭淑妃也試圖和昔日情敵王皇後攜手共同對付武昭儀,但絲毫沒有撼動高宗對武媚的專寵。武媚已經在精神和肉體上,全麵俘獲高宗的心。
透過史料,我們找不到蕭淑妃怎樣獲罪遭貶的記錄,武昭儀是如何說服皇帝對這位昔日寵愛備至、為他生兒育女的女人由冷落而厭棄,打入冷宮最後處死的,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團。
現實是,蕭淑妃已經給打倒了,現在武昭儀隻需要對付王皇後一個人了。
這倒不是因為王皇後分薄了皇帝的寵愛,事實上雖然這個可憐的皇後一向形象良好,連李世民也承認她和李治是“佳兒佳婦”,但奇怪的是這個李世民欽點的兒媳,卻從未得到過自己丈夫的青睞。
王皇後憑著家世和傲人的背景,仍然正位中宮,母儀天下,而她的能力和地位,至少在武昭儀看來,是並不匹配的。在做王皇後的侍女期間,武媚曾經近距離地觀察過這位皇後,其待人處世的能力跟自己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難道說僅僅憑著與生俱來的血統,就可以成為大唐最尊貴的女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