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簾陰謀(1 / 3)

高宗首先試圖增加自己和群臣直接接觸的機會,逐步加強對朝政的控製。

永徽五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高宗對五品以上官員說:“以前我經常看見你們在先帝身邊議論朝政,有的當麵陳情,有的退朝後上書奏事,連日不斷。那時候你們有那麼多事要上奏,難道現在無事可奏了嗎?你們為什麼都不上書言事呢?”

此言一出,估計不少人都能聽明白其中暗含的玄機。但是,那些長期在長孫無忌的權威下戰戰兢兢的大臣們,五六年來一直也沒有看到皇帝有什麼作為,而且都看到過皇帝自行任命的人都被長孫無忌搞得有職無權,甚至還有宇文節被殺,還有誰敢越過長孫無忌而與皇帝直接議論國政呢?

高宗見這樣做還不行,隻好換另外一種方式。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唐高宗不動聲色地把宮廷禁軍將領程知節(程咬金)改任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命他率兵討伐西突厥。程知節此時已是六十九歲高齡,本不應該率軍遠征了。但他是長孫無忌的鐵杆親信,高宗這樣安排,目的就是解除他對禁軍的控製權,遠遠地把他支出去,以便自己能安心地和長孫無忌過招。

程知節走後,高宗在朝政中依然插不進去手,於是他選擇將皇後的廢立一事作為平台,和長孫無忌較上勁了。

如果這件長孫無忌極力反對的事,高宗能夠成功實現,大臣們就會明白這個朝廷到底是誰說了算了,人心才敢於向皇帝靠攏。武昭儀此時和皇帝的利益完全一致,也會窮盡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高宗來對抗長孫無忌等人,調走程知節就有可能是武昭儀提出的建議。

於是,武昭儀在六月發起了新一輪的攻勢,誣陷王皇後和她的母親柳氏找巫師做法詛咒自己。永徽六年六月,高宗李治以王皇後跟母親柳氏使用巫術為名,禁止柳氏進入皇宮;七月把王皇後舅舅柳奭由吏部尚書降職為遂州(今四川省遂寧一帶)刺史。柳奭赴任的路上經過扶風,可能對前來接待的地方官說了幾句怨言,又被長史於承素檢舉,說他泄露皇宮裏的秘密談話。

柳奭在這裏所說的應該是皇後廢立之事,這樣想來,這個於承素應該是柳奭信得過的人,不然以柳奭的謹慎是不會對他說這些事情的。正所謂牆倒眾人推,柳奭又被貶為離京更遙遠的榮州刺史。

李治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一手打壓王皇後的同時,他又一手力挺武則天。

李唐繼承隋朝的製度,後宮的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享受一品官的待遇。

李治在暫時無法將武則天冊立為皇後的情況下,就打起了製度的主意,他提出,要在後宮中特別設置一個“宸妃”的名號,位置在各妃之上,封給武昭儀,作為封後過程中的一個過渡。

這是一個折中方案,李治認為如此安排,那些固執難製的大臣應該沒什麼話說。可結果令他很是失望,此議一出立即受到中書、門下兩省宰相的強烈反對。剛剛被提拔為中書令的來濟和門下省侍中韓瑗,先後上表以不合製度為由諫止,“妃嬪有數,今立別號,不可”。

高宗首先試圖增加自己和群臣直接接觸的機會,逐步加強對朝政的控製。

永徽五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高宗對五品以上官員說:“以前我經常看見你們在先帝身邊議論朝政,有的當麵陳情,有的退朝後上書奏事,連日不斷。那時候你們有那麼多事要上奏,難道現在無事可奏了嗎?你們為什麼都不上書言事呢?”

此言一出,估計不少人都能聽明白其中暗含的玄機。但是,那些長期在長孫無忌的權威下戰戰兢兢的大臣們,五六年來一直也沒有看到皇帝有什麼作為,而且都看到過皇帝自行任命的人都被長孫無忌搞得有職無權,甚至還有宇文節被殺,還有誰敢越過長孫無忌而與皇帝直接議論國政呢?

高宗見這樣做還不行,隻好換另外一種方式。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唐高宗不動聲色地把宮廷禁軍將領程知節(程咬金)改任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命他率兵討伐西突厥。程知節此時已是六十九歲高齡,本不應該率軍遠征了。但他是長孫無忌的鐵杆親信,高宗這樣安排,目的就是解除他對禁軍的控製權,遠遠地把他支出去,以便自己能安心地和長孫無忌過招。

程知節走後,高宗在朝政中依然插不進去手,於是他選擇將皇後的廢立一事作為平台,和長孫無忌較上勁了。

如果這件長孫無忌極力反對的事,高宗能夠成功實現,大臣們就會明白這個朝廷到底是誰說了算了,人心才敢於向皇帝靠攏。武昭儀此時和皇帝的利益完全一致,也會窮盡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高宗來對抗長孫無忌等人,調走程知節就有可能是武昭儀提出的建議。

於是,武昭儀在六月發起了新一輪的攻勢,誣陷王皇後和她的母親柳氏找巫師做法詛咒自己。永徽六年六月,高宗李治以王皇後跟母親柳氏使用巫術為名,禁止柳氏進入皇宮;七月把王皇後舅舅柳奭由吏部尚書降職為遂州(今四川省遂寧一帶)刺史。柳奭赴任的路上經過扶風,可能對前來接待的地方官說了幾句怨言,又被長史於承素檢舉,說他泄露皇宮裏的秘密談話。

柳奭在這裏所說的應該是皇後廢立之事,這樣想來,這個於承素應該是柳奭信得過的人,不然以柳奭的謹慎是不會對他說這些事情的。正所謂牆倒眾人推,柳奭又被貶為離京更遙遠的榮州刺史。

李治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一手打壓王皇後的同時,他又一手力挺武則天。

李唐繼承隋朝的製度,後宮的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享受一品官的待遇。

李治在暫時無法將武則天冊立為皇後的情況下,就打起了製度的主意,他提出,要在後宮中特別設置一個“宸妃”的名號,位置在各妃之上,封給武昭儀,作為封後過程中的一個過渡。

這是一個折中方案,李治認為如此安排,那些固執難製的大臣應該沒什麼話說。可結果令他很是失望,此議一出立即受到中書、門下兩省宰相的強烈反對。剛剛被提拔為中書令的來濟和門下省侍中韓瑗,先後上表以不合製度為由諫止,“妃嬪有數,今立別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