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簾陰謀(3 / 3)

人生真是一個殘酷的遊戲,因為無論以前是什麼,誰也無法預知下一秒所遇上的意外。

許敬宗在李義府挺武這件事上獲得的種種好處,讓他知道了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於是適時拋出了自己的挺武宣言:“老農民多收了幾鬥麥子都想換個老婆,何況天子呢!”

話糙理不糙,唐高宗和武昭儀聽了自然很高興,不久以後就恢複了許敬宗禮部尚書的職位。一個官員知道如何站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一個女人如果當過一個人的小媽,然後再去當這個人的老婆,不管這個女人跟那個人有多恩愛,有多少苦衷,都難免被人戳脊梁骨。

武則天不僅當過李治的小媽,又當了李治的老婆,還要當母儀天下的皇後。讓武則天當皇後,不僅外廷官員們無法接受,一般人也都難以接受。

難以接受不代表不接受,何況這是皇帝的意思。事到如今,就算是癡傻之人也明白李治的心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力挺武則天的隊伍,王德儉、崔義玄等是較早的一批,後來這些人都成了武則天的心腹。一批大臣也分化出來,站到了長孫無忌的對立麵。

許敬宗被任命為禮部尚書之後,還到長孫無忌府上多次勸說他讚成立武則天為後,結果是碰了一鼻子的灰,遭到長孫無忌正顏厲色的斥責。但長孫無忌的態度並沒有阻攔住武則天的這一波攻勢,事態還在進一步的發展。

八月,長安縣令裴行儉聽說了這件事,到長孫無忌的府上謁見,剛巧的是中丞袁公瑜也在場。裴行儉忍耐不住,問長孫無忌:“聽說皇上將廢去皇後,改立武昭儀,真有此事嗎?”

長孫無忌道:“確有此議。”

裴行儉道:“武昭儀要是當了皇後,國家必有大禍,太尉不能聽之任之啊。”

長孫無忌歎息說:“不是我不想阻攔,隻怕是我阻攔不住了。”

裴行儉言辭激烈地勸喻幾句之後才告辭離去。那個袁公瑜也起身告辭,他一出長孫無忌家門,就跑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那裏領賞錢去了。他向老太太報告了此事,楊氏連夜顛著就跑進宮告訴了武則天和李治。第二天,高宗李治就頒下詔書,貶裴行儉為西州長史。沒想到這一貶卻成就了一代名將,這是後話。

經過這一段的暗中較量,正式攤牌的時間終於要到了。

李治一係列的人事任免打擊了堅決維護王皇後地位的保後派,鼓舞了支持武則天的挺武派,同時也看出了長孫無忌、褚遂良他們並不會采用激烈的手段對付自己。既然如此,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奪權就非常主動了。

權力似彈簧,你強它就弱,既然你動不了我,那麼隻有我去動你了。

九月的一天,退朝後的宰相們按慣例齊集門下省之政事堂商議國事。忽聞皇帝宣召長孫無忌、李績、於誌寧和褚遂良等宰相去內殿,說有事要商議。

褚遂良在進入內殿前說:“今天讓我們進內殿,很可能是為了皇後的事情。皇上的主意已經拿定了,違背他的旨意就會被殺。太尉是皇上的舅舅,司空是開國功臣,不能讓皇上背負誅殺舅舅和功臣的惡名。我出身寒微,又沒有汗馬功勞,當上這樣的官職,而且受先帝臨終前的囑托,不以死相爭的話,將來有什麼麵目去地下見先帝!”

褚遂良的態度非常堅決,以死抗爭。這幾個人中間,隻有李績最滑頭,這位時任司空的名將在這時候卻當了逃兵。他借口自己身體不舒服,居然連內殿都沒有進去,就拍拍屁股開溜了。

借口避開的李績有自己的一番考慮,他是不願意幫助長孫無忌向皇帝施壓的,因為他傾向於支持皇帝立武氏,以壓製長孫無忌的熏天權勢;但同時,他也不願意當眾和這些同僚翻臉,把關係搞僵,於是選擇了暫時回避。

李績一走,就剩下三人步入內殿。李治這次把話挑明了。他說:“諸位愛卿,皇後膝下無子,武昭儀有兒子,現在朕想改立武昭儀為皇後,意下如何?”

褚遂良沒有食言,他不等長孫無忌開口,就搶先說道:“皇後出身名門,是先帝為陛下選的妻子。先帝臨終前拉著陛下的手對臣說把好兒子好兒媳托付給臣,陛下當時也聽見了。沒聽說皇後有什麼過錯,怎麼可以輕易廢黜呢!臣等不敢違心地聽從陛下的意思而違背先帝的遺命!”

皇帝的權力雖然很大,但還是有辦法製約的。最能製約皇帝的莫過於先帝遺命,現任皇帝違抗先帝遺命就是不孝。在那時,就算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怕擔上不孝的罪名。

既然褚遂良把先帝遺命抬了出來,李治也很無奈。這次會談又是不歡而散。

可能是得到了武昭儀的鼓動,懦弱的李治經過此次會談居然沒有就此作罷,反而再接再厲,於第二天又找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等人會談。李績為了躲避,請假沒去上朝。

這次,褚遂良不知是怎麼想的,居然棄“先帝遺命”這個法寶不用,也不再極力維護王皇後,他開始直接將矛頭指向武昭儀。

褚遂良說:“陛下一定要更換皇後的話,就請從天下的名門世家中選取,為什麼一定要選武氏呢!武氏曾經侍奉過先帝,世人都知道。天下人的耳朵和眼睛怎麼能夠遮擋,後世的人會怎麼說陛下?請陛下三思!臣今天冒犯陛下,罪當處死!”

褚遂良越說越激動,將手中笏板往台階上一扔,解開頭巾,叩頭叩到流血,說:“臣將笏還給陛下,請求批準我辭職回家。”

高宗這時一腔怒火,當下命令殿前武士將褚遂良拖出殿外。這時突聞珠簾之後一個尖利的女聲響起,像一把破空而出的箭—“何不撲殺此獠!”

說話之人,不是別人,竟是武則天。武則天當時隻是一個普通的嬪妃,竟敢隱身簾後旁聽君臣議政,而且在朝堂之上可以公然發作,要求高宗皇帝撲殺顧命大臣,何等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