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雖然聰明但畢竟是個八歲的孩子,八歲的孩子監國,壓力太大了。李弘被折騰得很崩潰,一崩潰就哭鬧不休。
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旅途之中聽說李弘在朝堂之上晝夜啼哭,也十分內疚,就立刻召太子跟著他們一塊上路,一家人組團前往東都。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正月,唐高宗一家人又從東都折返回並州,就這麼來來回回地折騰,直到六月才算消停,返回東都。
這時候涼殿的改擴建工程已經全麵竣工,改名合璧宮。帝國第一家庭在這裏消暑納涼,清熱解悶,太子李弘和兩位弟弟李賢、李顯在父母身邊快樂地嬉戲。這如夢如幻的溫馨時光,可以說是高宗和武則天非典型夫妻生活中最為恬靜的時刻。
這段時光對於高宗和武則天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當然誰也不會料到,十六年後也是同樣的炎炎夏日,這裏會成為太子李弘的斃命之所,時也,命也。
一個人心情好,看這個世界也美好幾分。武則天的心情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好過,女人活到這種地步,夫複何求?不光武則天滿意自己的處境,最得意的要數她的母親楊氏。
母親楊氏是父親武士彠的繼室,她嫁到武家的時候,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武元爽和武元慶年紀都已經大了,所以對她這個繼母並不買賬,也不喜歡。加上楊氏生的都是女兒,所以丈夫去世後,楊老太太在武家很受排擠,日子並不好過。
大人不計小人過,武則天在當上皇後以後還是準備將當年薄待她們母女的武氏子弟提拔升官。畢竟都是武家族人,說不定將來為自己撐門麵的還是這幫人。
兩個同父異母兄弟武元慶由右衛郎將升為司宗少卿,武元爽由安州司戶參軍事遷為內府少監;兩個堂兄弟武惟良由始州長史升為司衛少卿,武懷運由瀛洲長史升為淄州刺史。
武氏兄弟分別被武則天從六、七品官連升三級成為四品官,或者從地方官直接提拔成省部級京官,屬於非常規提拔。而母親楊氏也以皇後之母的身份被冊封為代國夫人,品第一。
老太太憋屈了大半輩子,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她在武氏家族宴會上,端著酒杯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當著武家兒孫的麵賣弄風光。她不無得意地說:“你們還記得當年怎麼對待我們母女的嗎?如今皇後以怨報德賞賜你們榮華富貴,你們有什麼話說?”
楊氏本以為到場的武氏家族成員會感恩於她,並為當年之事流淚懺悔。結果讓她大失所望,楊老太太不但沒有找回麵子,連裏子也一並搭進去了。
武元慶、武惟良當時臉色就變了,而年紀最大的武惟良首先站起來反駁:“我們這些人之所以能有今日榮耀,因為我們是功臣子弟,不是靠皇後。我們也不希望當什麼大官,所以皇後提拔我們,我們心裏惴惴不安,並不以此為榮。”
楊氏氣得渾身發顫:我捧得起你們,也同樣踩得扁你們,給我等著瞧吧。
老太太顛著腳跑到女兒武則天麵前,添油加醋地還原了當時的場景。楊氏生於高門大族,非尋常老太太可比。武則天打小就是在她的影響下,不喜花紅隻愛讀文史書籍的。
武則天寬慰母親幾句,“女兒為你做主”。武則天決定動手了。
而這時候,武家的叔伯兄弟們一個個正埋頭往唐都長安趕,前方有大大的紅包收,有不花錢的官當。可剛到半道上,他們就折回去了,原因是皇帝和皇後不歡迎他們來京城。
緊接著,武元慶被貶為龍州刺史,武元爽貶為濠州刺史,武惟良貶為始州刺史。武元慶剛到龍州就死了,武元爽自濠州又流配振州也死了,估計都是鬱悶而死的。
武家人的心冷了,原以為武則天上位,他們的春天就要來了,可沒想到還有這麼一場“倒春寒”,更是要人命。武則天剛上位,就來了個大義滅親,最高興的要數唐高宗李治了。
唐高宗的心暖了。原以為武則天上位,武氏族人也會跟著雞犬升天,外戚篡權,沒想到武則天如此識大體顧大局,不但沒有重用娘家人,反而把他們打發到了更遠的地方。
武則天這種抬腳猛踩娘家人的做法,讓唐高宗很是欣慰:謙讓無私,裁抑外戚,幹得漂亮,我李治沒有看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