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門生(1 / 2)

到玄宗時期,道由最初的虛擬區向實體行政區轉化。到了唐代後期,道與方鎮合二為一,成為淩駕於州縣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禦史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成為一方諸侯,擁兵割據。這就是最終導致李唐王朝分崩離析的節度使和藩鎮割據的源頭所在。不過武則天疑心太重,對她視為心腹的監察官也始終保持著戒備之心,左右肅政台可以沒事互相彈劾,巡察使者也是三天一換兩天一調。

監察禦史的權力大到什麼程度呢?他可以把自己的部門領導晾在一邊,直接上奏皇帝反過來彈劾自己的上級。在人才的使用選拔方麵,武則天也有自己的一套。她最為推崇的是科舉,特別是自己親自主持的製科考試。

唐代的科考分為常科和製科。每年按例舉行的分科考試稱為常科,而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則稱製科。

武則天對科舉取士的推廣和貢獻現已成為常識,但翻閱史料,你會覺得奇怪,武則天統治期間以常科步入仕途的人數並不多,甚至還趕不上高宗時代。

武則天推廣的應該是製科,有人認為,殿試是武則天工作創新的結果,其實不然。所謂殿試,就是由皇帝親臨現場主持製科的考試。史料記載,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高宗開科八門,並親策舉人九百人。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舉動,此後製舉就大致按照這個路子發展下去,也開了帝王親試舉人的先河。既然高宗開了先河,那麼自己就要將其發揚光大。殿試雖然不是武則天原創,但卻在她手裏形成製度。

製舉由皇帝親下製詔舉行,考官也由皇帝臨時任命,皇帝有時還會親臨考場,考中者就成為天子門生。皇帝的學生,前途一片光明。

武則天自臨朝稱製開始便頻繁地舉行製舉,平均一年半載總要搞那麼一次,頻率高於高宗時代;常科考試卻沒什麼發展,進士平均每年錄取二十人,反而少於高宗時代。

唐代的常舉由禮部官員主持,錄取與否也是由主考官根據考試成績來定奪,考生也大多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唐代剛開始推行科舉,錄取率極低,也沒有謄錄、糊名等規定,很多時候考生場外的表現也在考慮之中,場外表現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雇傭槍手那是家常便飯,有錢人可以組成智囊團,發揮集體的智慧。

沒有背景也沒有名聲的寒門士子把自己的作品結成文集,托關係走後門,交到朝廷官員或者主考官員的手裏,希望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提攜,稱之為“行卷”。

為了避免文章交上去後,讓人讀不下去,被扔進垃圾桶,參加考試的士子們摳著腦袋,別出心裁地寫點有趣的東西作引子加強可讀性,這樣就誕生了一種新的文體—“唐傳奇”。

這些考生在考前挖空心思和考官取得聯係,搞好關係。白天不方便,晚上翻牆頭也要去送禮。要知道官場如賭局,上半場還是腰纏萬貫,下半場就有可能輸得隻剩下一條褲衩。今天你位極人臣,明天去有可能有事燒紙了。

到玄宗時期,道由最初的虛擬區向實體行政區轉化。到了唐代後期,道與方鎮合二為一,成為淩駕於州縣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禦史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成為一方諸侯,擁兵割據。這就是最終導致李唐王朝分崩離析的節度使和藩鎮割據的源頭所在。不過武則天疑心太重,對她視為心腹的監察官也始終保持著戒備之心,左右肅政台可以沒事互相彈劾,巡察使者也是三天一換兩天一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