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火的天堂(3 / 3)

第二,武則天難舍這段情。馮小寶從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進入武則天的後宮,到延載二年(公元695年)的正月,整整十年。人生有幾個十年啊,馮小寶跟著她一起經曆了改朝換代的種種風浪,為她登基稱帝沒少操勞。這次放火,也是多情所致。

對於武則天來說,明堂是她得天命的標誌,突然被燒了,怎麼解釋這場火災呢?

沒辦法解釋,隻能采取一種辦法—開會。每一次會議都成為吵架會,唾沫像火星一樣四濺。大臣們之間圍繞這場大火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各說各的。

一派說,這是上天的懲罰,皇帝應該反省自己,向上天致以誠懇的歉意;另一派就是典型的馬屁精:恭喜吾皇,這是天降祥瑞,可喜可賀啊!

持這種觀點的官員還引經據典,說當年周武王伐紂,軍隊過河時就遇到天降大火,結果武王伐紂成功了。今天明堂失火就預示著咱們大周朝也會越燒越旺啊!

還有比這臉皮更厚的人幹脆直接說,當年彌勒成佛時就遇到過天魔燒宮的情況,皇帝陛下您老就是彌勒佛在世啊!

武則天雖然愛聽好話,但是她心裏也一直在犯嘀咕。這火燒得未免太邪乎。

馮小寶心裏更不平靜,天天琢磨這件事情。他知道自己這個婁子捅大了,以他對武則天的了解,如果武則天知道了其中的實情,是絕對不會放過自己的。但是他轉念一想,就算武則天知道是自己所為,也舍不得為難自己的。

念及於此,馮小寶膽子更大,行為越發放蕩。對於來自江湖的他,沒有什麼不敢做的,也沒有什麼做不得的。

馮小寶愈發地放肆,即使在武則天麵前也不知道收斂。到了這一步,武則天再也不想容忍他了。而且,武則天開始把他視作一個危險分子,為了防備他突然發瘋,利用隨便出入自己寢宮的特權搞恐怖襲擊、傷害自己,武則天秘密挑選了一百多個健壯的宮女,組成一支宮廷女子特警隊,整天跟在自己身邊,以防不測。

表麵上,武則天裝得像個沒事人似的,可內心還是很受震動。那被濃煙熏得發黑的金鳳,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中。天命真的要離她而去嗎?神明真的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惡心了嗎?

一把火,不僅毀掉了明堂,同時也波及無辜。自稱能預言吉凶禍福的淨光老尼成為第一個犧牲品。武則天責問對方:“你不是常說你知曉過去未來事嗎?為什麼不告訴我明堂會失火!”

老尼被問得啞口無言,準備打上鋪蓋卷帶著手下弟子連夜跑路。結果被全部捕獲,充作官婢。南下嶺南為武則天采製長生藥的韋什方聽到這件事,受不了刺激,自縊身亡。

過了幾天,武則天宣白馬寺主持馮小寶進宮。馮小寶又驚又喜。驚的是,算賬的日子終於到了;喜的是,武則天還是想到了自己。

兩人見麵的地點被安排在偏殿,氣氛隨意而輕鬆。馮小寶見了武則天,還是有些心虛的。武則天則笑意盈盈地看著自己曾經寵愛的麵首。

武則天特意向馮小寶解釋了那次沒有出席無遮大會是因為忙得抽不開身。在談到火燒明堂時,武則天向馮小寶表態,起火的原因已經查明,是施工的工匠不小心造成的。燒就燒了,帝國也不差那倆錢。我決定重建,還是由你全權負責。

馮小寶差點兒樂瘋了,來的時候腦袋都別在褲腰帶上了,誰知道武則天卻把責任全推給工匠了,真的不好意思。武則天把重修明堂的任務交給馮小寶的第二天,滿朝大臣議論紛紛。

太平公主聽說了這件事,就去見武則天,第一句話便問:“聽說陛下把再建明堂的任務又交給薛懷義了?”

“不可以嗎?”武則天笑眯眯地看著公主。

“人們謠傳說那把火是薛懷義放的,陛下難道沒有聽說過嗎?”

“不是謠傳!”武則天糾正女兒說的話。

太平公主滿臉疑惑,不知武則天悶葫蘆裏賣的什麼藥。武則天望著女兒,隻是微笑。太平公主是什麼人?那也是女人中的“人精”。

從武則天的微笑中立即悟到她的用意,於是也點頭回報母親一個微笑說:“那以後的事情陛下就不用操心了,統統交給兒臣吧。”

馮小寶有些感動了,沒想到武則天還是對他那麼好。他懷著贖罪的心情,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新明堂的再建工程中。在他的嚴厲督促下,整個工程提前竣工。

新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完全按原先的樣式,拱壁飛簷,高大豪華。大殿頂上立有貼金箔的一對鳳凰,展翅欲飛;沿屋脊是兩條銅鑄的巨龍,口銜寶珠,昂首相向;宮殿內部,金碧輝煌,五彩繽紛。

落成典禮那天,武則天親自到場,鼓樂齊鳴,盛況空前。趁著高興勁兒,武則天下令改年號為“萬歲通天”,並獎勵馮小寶等有功人員。慶典後大擺筵席,盡歡而散。

馮小寶完全沒有意識到,歡樂的盡頭就是死亡。這天,他正在白馬寺帶著一幫花和尚作樂,忽然接到太平公主遣使送來的邀請函,邀請他前往瑤光殿把酒言歡。

我們知道,馮小寶當年被武則天賜姓為薛,強行攤派給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薛紹做叔叔。在邀請函裏,太平公主以晚輩自居,給足了自己麵子。

小時,太平公主有一奶娘,姓張,出身武術世家,曾教過太平公主幾手拳腳,此人至今仍在府上,闔府稱為張夫人。公主讓她訓練出一百多名女兵,作為保鏢。這天,公主把這一百多女兵一一做了布置,又叫武攸暨之兄建昌王武攸寧派幾十名羽林軍衛士,隱蔽在瑤光殿外。一切布置停當,專等馮小寶的到來。

馮小寶領著一幫僧徒,騎著高頭大馬,趾高氣揚地直奔瑤光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