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的等級製度導致吏員的地位始終處於權力係統的最底層,甚至與那些跑腿打雜的仆役相差無幾。直到後來隨著科舉製度的推行並日益完善,權力集團需要的人才有一部分開始由科舉考試遴選出來,成文人入仕的另一途徑。
唐天佑二年(905年三月),這是一個曆史轉折時期。當時權力集團內部掌管國家禮儀大典的太常卿的位置空了出來。官場永遠不缺官員,就像江湖永遠不缺漂流客。這時,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就向當時的宰相裴樞建議,讓自己的手下張廷範出任太常卿一職。但這個提議卻遭到了裴樞的一口回絕,沒有絲毫可商量的餘地。
裴樞拒絕的理由是:按照慣例,太常卿應該是由當時的清流人士來充當,而張廷範隻是一個身份低下的“胥吏”。也就是說,張廷範永遠隻能做一個打雜跑腿的“胥吏”,沒有進步的可能。
太常卿一職屬於文臣序列,文臣集團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正式章程。
唐末五代時期的文臣集團,是一個社會成分相當複雜的群體。在這些人中間,有的是來自昔日的名門和官宦世家,有的自身就是前朝的舊臣,有的則逢風雲際會或憑藉自己個人的能力白手起家。他們有的曾經從文業儒,有的生來就不學無術;有的長於治事,有的根本就沒有能力處理繁雜事務;有的潔身自好,有的則諂諛無行。他們中既有儒生和文士,也有所謂的“文吏”。
宰相裴樞拒絕的理由讓朱溫非常生氣,但又讓他哭笑不得。他一直以為這個裴樞是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想不到原來也是個本本主義者。難道這位宰相大人沒有看清楚當下的形勢,還一味地抱著士大夫病態似的“清流”主張不放?迂腐的文人,根本不懂得與時俱進。
既然在這裏說到了“清流”,那麼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當時文臣群體的構成。因為文臣群體的構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權力分割的內部關係,是論資排輩還是以家庭出身作為前進的階梯。對於時人來說,能不能當官,能當多大的官,完全取決於附著在他身上的那些社會角色,與能力大小無關。
就拿那些出生在名門望族的官員們來說,他們從唐朝末年以來就一直把持著朝廷重臣宰相之位,那些高祿顯位對他們來說就是自家地裏產的,與別人無關;但這些重臣宰相的秘書或者謀士,則主要是那些沉浮於社會基層,經過實踐檢驗的人才組成。文臣群體中不同類型人物之間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往往暗中互相較勁。如果不幸生逢亂世,那麼這種權力的爭鋒將會來得更加猛烈。我們隻要看看裴樞這些文人對於“清流”的推崇,就可以知道“文臣”之間的成見有多深,絕對不是一句輕飄飄的“文人相輕”就可以說清楚的。這些人雖然在起家方式、素質能力都大相徑庭,但他們卻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那就是能夠在同一個權力管道中生存博弈。這種在亂世中形成的同類之間的排斥打壓很容易摧毀一個人的精神。
嚴格的等級製度導致吏員的地位始終處於權力係統的最底層,甚至與那些跑腿打雜的仆役相差無幾。直到後來隨著科舉製度的推行並日益完善,權力集團需要的人才有一部分開始由科舉考試遴選出來,成文人入仕的另一途徑。
唐天佑二年(905年三月),這是一個曆史轉折時期。當時權力集團內部掌管國家禮儀大典的太常卿的位置空了出來。官場永遠不缺官員,就像江湖永遠不缺漂流客。這時,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就向當時的宰相裴樞建議,讓自己的手下張廷範出任太常卿一職。但這個提議卻遭到了裴樞的一口回絕,沒有絲毫可商量的餘地。
裴樞拒絕的理由是:按照慣例,太常卿應該是由當時的清流人士來充當,而張廷範隻是一個身份低下的“胥吏”。也就是說,張廷範永遠隻能做一個打雜跑腿的“胥吏”,沒有進步的可能。
太常卿一職屬於文臣序列,文臣集團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正式章程。
唐末五代時期的文臣集團,是一個社會成分相當複雜的群體。在這些人中間,有的是來自昔日的名門和官宦世家,有的自身就是前朝的舊臣,有的則逢風雲際會或憑藉自己個人的能力白手起家。他們有的曾經從文業儒,有的生來就不學無術;有的長於治事,有的根本就沒有能力處理繁雜事務;有的潔身自好,有的則諂諛無行。他們中既有儒生和文士,也有所謂的“文吏”。
宰相裴樞拒絕的理由讓朱溫非常生氣,但又讓他哭笑不得。他一直以為這個裴樞是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想不到原來也是個本本主義者。難道這位宰相大人沒有看清楚當下的形勢,還一味地抱著士大夫病態似的“清流”主張不放?迂腐的文人,根本不懂得與時俱進。
既然在這裏說到了“清流”,那麼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當時文臣群體的構成。因為文臣群體的構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權力分割的內部關係,是論資排輩還是以家庭出身作為前進的階梯。對於時人來說,能不能當官,能當多大的官,完全取決於附著在他身上的那些社會角色,與能力大小無關。
就拿那些出生在名門望族的官員們來說,他們從唐朝末年以來就一直把持著朝廷重臣宰相之位,那些高祿顯位對他們來說就是自家地裏產的,與別人無關;但這些重臣宰相的秘書或者謀士,則主要是那些沉浮於社會基層,經過實踐檢驗的人才組成。文臣群體中不同類型人物之間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往往暗中互相較勁。如果不幸生逢亂世,那麼這種權力的爭鋒將會來得更加猛烈。我們隻要看看裴樞這些文人對於“清流”的推崇,就可以知道“文臣”之間的成見有多深,絕對不是一句輕飄飄的“文人相輕”就可以說清楚的。這些人雖然在起家方式、素質能力都大相徑庭,但他們卻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那就是能夠在同一個權力管道中生存博弈。這種在亂世中形成的同類之間的排斥打壓很容易摧毀一個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