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小冊子裏,還以七品縣令的工資標準進行了一番計算。七品縣令的月薪在當時是7.5石大米,年薪隻有90石,與一品官員的月薪差許多。但按照《醒貪簡要錄》的算法,也需要70多畝地、5個農民專門為之生產,光是挑那些稻禾也需要走上1000多裏地。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市場行情來看,官員的工資與其勞動付出是成正比的。明清時期的官員之所以一直在哭窮,不僅僅是因為工資,更多是因為官員“灰色生存”的成本價過高。當時官員為官不同於其他職業者,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們所獲取的利益,一部分要用來生活,一部分還要拿出來作為官場升遷的投資成本。對於那些貪欲旺盛的官員,他們能夠做到收支兩相宜,裝進腰包的要遠遠大於所付出的;而對於那些尚存廉恥之心的官員就難免會捉襟見肘,他們既要養家,又要想辦法去迎合灰色生存的需要,不哭窮就不正常了。
朱元璋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就是在地方官上任之前,經常要找他們談一次話。談話的內容無非兩點,一是要正確對待自己的事業,恪盡職守;二是如何抵抗貪汙受賄的誘惑,做個清官。他會給自己的部下算一筆很實在的利害關係帳。
朱元璋說,老老實實地守著自己的薪俸過日子,就好像守著井底之泉。井雖然不滿,卻可以每天汲水,泉不會幹。受賄來的外財真有益處麼?你搜刮民財,鬧得民怨沸騰,再高明的密謀也隱瞞不住。一旦事發,首先關在監獄裏受刑,判決之後再送到勞改工場服苦役,這時候你那些贓款在什麼地方?在數千裏之外呢。你的妻子兒女可能收存了,也可能根本就沒有。那些贓物多數藏在外人手裏。這時候你想用錢,能到手嗎?你家破人亡了,贓物也成了別人的東西。所以說,不幹淨的錢對自己是毫無益處的。
表麵上看朱元璋是站在官員的立場上來算這筆賬的,但實際上朱元璋是用臣子們的算計來倒推自己的算計。一句話,就是通過這種算計把臣子們裝進口袋裏的汙款掏出來,進行重新分肥。但是臣子們一個個精明得像猴似的,又豈能輕易被說動,更何況真金白銀的誘惑要遠遠大於單調乏味的說教。
朱元璋治國初期,編寫了《大誥三編》。這個三編“大誥”的內容或者是洪武帝自己寫的,或者是由他監督官員們寫出的。裏麵就傳遞出了一個信息:皇帝反腐很用力,在表明反腐決心的同時,還例舉出了各種治貪的辦法。在這些辦法中間,朱元璋賦予那些被貪官汙吏盤剝的急了眼的老百姓一項特權,那就是“旁入公門”。老百姓從小門衝進去,把與自己的冤屈相對應的六房的胥吏抓起來拿送京城。至於那些官員,百姓們則是無權抓捕的。當然,朱元璋也給百姓們吃了顆定心丸,他說,如果官員們試圖阻止百姓們抓汙吏,我就族誅他們。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朱元璋為老百姓打開的這扇“旁入公門”的門,是隻通汙吏,不達貪官。
在這本小冊子裏,還以七品縣令的工資標準進行了一番計算。七品縣令的月薪在當時是7.5石大米,年薪隻有90石,與一品官員的月薪差許多。但按照《醒貪簡要錄》的算法,也需要70多畝地、5個農民專門為之生產,光是挑那些稻禾也需要走上1000多裏地。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市場行情來看,官員的工資與其勞動付出是成正比的。明清時期的官員之所以一直在哭窮,不僅僅是因為工資,更多是因為官員“灰色生存”的成本價過高。當時官員為官不同於其他職業者,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們所獲取的利益,一部分要用來生活,一部分還要拿出來作為官場升遷的投資成本。對於那些貪欲旺盛的官員,他們能夠做到收支兩相宜,裝進腰包的要遠遠大於所付出的;而對於那些尚存廉恥之心的官員就難免會捉襟見肘,他們既要養家,又要想辦法去迎合灰色生存的需要,不哭窮就不正常了。
朱元璋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就是在地方官上任之前,經常要找他們談一次話。談話的內容無非兩點,一是要正確對待自己的事業,恪盡職守;二是如何抵抗貪汙受賄的誘惑,做個清官。他會給自己的部下算一筆很實在的利害關係帳。
朱元璋說,老老實實地守著自己的薪俸過日子,就好像守著井底之泉。井雖然不滿,卻可以每天汲水,泉不會幹。受賄來的外財真有益處麼?你搜刮民財,鬧得民怨沸騰,再高明的密謀也隱瞞不住。一旦事發,首先關在監獄裏受刑,判決之後再送到勞改工場服苦役,這時候你那些贓款在什麼地方?在數千裏之外呢。你的妻子兒女可能收存了,也可能根本就沒有。那些贓物多數藏在外人手裏。這時候你想用錢,能到手嗎?你家破人亡了,贓物也成了別人的東西。所以說,不幹淨的錢對自己是毫無益處的。
表麵上看朱元璋是站在官員的立場上來算這筆賬的,但實際上朱元璋是用臣子們的算計來倒推自己的算計。一句話,就是通過這種算計把臣子們裝進口袋裏的汙款掏出來,進行重新分肥。但是臣子們一個個精明得像猴似的,又豈能輕易被說動,更何況真金白銀的誘惑要遠遠大於單調乏味的說教。
朱元璋治國初期,編寫了《大誥三編》。這個三編“大誥”的內容或者是洪武帝自己寫的,或者是由他監督官員們寫出的。裏麵就傳遞出了一個信息:皇帝反腐很用力,在表明反腐決心的同時,還例舉出了各種治貪的辦法。在這些辦法中間,朱元璋賦予那些被貪官汙吏盤剝的急了眼的老百姓一項特權,那就是“旁入公門”。老百姓從小門衝進去,把與自己的冤屈相對應的六房的胥吏抓起來拿送京城。至於那些官員,百姓們則是無權抓捕的。當然,朱元璋也給百姓們吃了顆定心丸,他說,如果官員們試圖阻止百姓們抓汙吏,我就族誅他們。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朱元璋為老百姓打開的這扇“旁入公門”的門,是隻通汙吏,不達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