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2 / 3)

那時惠普公司與NEC相抗衡,已預見到“我的個人電腦”(“My puter”)時代的到來。當時計算機發燒友們在用美國的產品編程,而業餘愛好無線電的使用者則在盼著有趣的新產品的出現,大家對這個軟件係列寄予厚望。

孫正義雖然知道這一計算機相關出版物的前景,但對於出版本身卻完全是門外漢。他通過在惠普公司工作的熟人佐佐木的介紹,訪問了位於赤阪的東京旭屋書店的總部。

接待他的是常務田邊聰。50歲的田邊穿著上等質料的西裝,他覺得孫正義雖係著領帶,但怎麼看也似乎隻有16、7歲,所以最初對他的話不太感興趣,甚至是為和這樣一個小孩談生意感到沮喪。

“我想出版這本書。”孫正義說。

他拿出的書上滿是一排排的數字和表格似的東西。

“嘿,真是本稀奇的書啊。”田邊說。他雖一臉真誠地翻著書頁,不時細看看那些數字和記號,但其實心裏並不抱希望。

因為那到底是一本裝幀粗陋的書,封皮是一色印刷的粗紙,是一個初學設計的人畫的。並且還是用一個訂書針似的東西訂住的粗本。

“這是筆記本電腦的用戶編的程序。”

“但是這個樣子根本賣不出去。”

孫正義聽了說道:“請借我用一下電話。”他打電話到印刷廠讓中止了那本書的印刷:“馬上給我別印了。”然後他轉頭說:“可是對裏麵的內容我是有自信的。”

孫正義告訴田邊,在美國個人電腦正以驚人的速度普及,並說服了他。

“這樣啊。可是我們這兒是書店,所以在調查讀者層、讀者關心的所在之前是不會輕易應承的。”

“很快啊,田邊先生。今後讀者的目光一定會鎖定計算機的。”

田邊是芥川獎獲獎作家田邊聖子的弟弟,他還是有敏銳的感性的。

對孫正義說的今後電腦將很快普及的話,他很快有所感觸,並且聽孫正義說到美國矽穀,他更開始感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可能性。

“可是出版並不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啊。”

“所以才希望您能幫忙。”孫正義說。

“順便問一句,你已經跟代理商談妥了麼?”

孫正義擦了一把額上滲出的汗。本來他對出版就一無所知。

田邊也感到無可奈何,隻好耐起性子仔細告訴孫正義一些出版界的基本知識:出版社是通過與被稱作“代理商”的圖書批發商一起在銀行開戶,通過代理商來實現書在全國書店的流通。大代理商有“東販”(東京出版販賣,現在的東販)和日販(日本出版販賣)。

孫正義突然對田邊說:“能不能請您帶我去東販?”

身材矮小的田邊睜大了眼睛。

怎麼能帶一個剛剛才認識的男人去東販呢?這也太超越常識了。

但是這個叫孫正義的年輕人就有打破老練的田邊的常識的魅力。要問這是一種怎樣的魅力不好回答,大概還是作為人的魅力吧。

田邊帶著孫正義從赤阪趕往新宿東五軒區的東販去。

接待他們的是東販的一個部長,他仔細審視著那本寫滿程序的印刷物,一臉為難的表情望著田邊。“是田邊先生介紹來的書啊。”

部長有些沮喪地同意了,給他們開了戶頭。

孫正義深深地低下頭對田邊說:“接下來請帶我去日販。”

田邊無法拒絕滿臉笑容的孫正義。(“真是第一次遇上你這樣的人。好吧,帶你去吧。”)

夏天驕陽似火。田邊抱怨著上了出租車。到位於千代區神田駿河的日販隻需要十分鍾。據說負責人也是第一次接手與計算機相關的書。他翻著那本隻有數字的書,歪了歪頭。

但是負責人還是同意給他們開了戶。

田邊心裏產生的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還是沒有錯的。

這本最初的出版物《筆記本圖書館》賣得極好,軟銀甚至在出版界也聲名鵲起。

孫正義後來這麼對我說:“正是那一天的事,是我從事出版的起點。我確信出版將成為數字信息社會的支柱。”

孫正義剛剛開始在日本的事業的1981年,比爾·蓋茨也緊緊抓住了獲得巨大成功的靈感和自信。20世紀80年代這個信息社會拉開帷幕的時代該發生的事,在日本和美國同時發生了。

1980年,蓋茨的小公司微軟正在與IBM進行重要談判。8比特(bit)的軟件已經在CPM(8比特的os)的os(操作係統)上運作。IBM首先把目光投向研發出CPM的公司,希望他們能再開發出16比特的操作係統(os),可是這家公司卻並不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