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派誰去押送這批刑徒去鹹陽呢?
當時的秦律規定,凡是押送勞工去都城的官吏,必須憑地方上開的關牒,在三個月內到達,而且一個人不能少,如果違反了這兩條中的任何一條就要被砍頭。
因為這個差事不是個什麼好差事,弄不好就會掉腦袋。所以大家都推來推去,誰也不願意接手這個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沒辦法,最後隻好從最底層的公務員中選擇了,而偏偏劉邦的工作做得比較出色,所以他很不幸被選中了。
當調發徭役的命令到劉邦手上時,身為小小亭長的他沒有任何怨言,誰讓咱是最小的官呢,最苦最累的差事一般都和自己比較有緣。
為了防止這些人中途逃跑,在出發的時候給這一百多個刑徒全都帶上枷鎖,並用一根繩子拴著,形成一條長蛇陣。
這樣雖然有利於看管勞工,但行走速度就提不起來了。
結果,一連走了十幾天,才到了芒碭山腳下。這芒碭山綿延上百裏,山勢陡峭,道路崎嶇,樹大林深,荊棘叢生。常人在這山中行走都比較困難,如果帶著枷鎖,還被一條繩子拴著通過大山,更是難上加難。
於是,眾人給劉邦來了個下馬威:拿掉枷鎖,解開繩子,否則打死也不走了。
這下,劉邦犯難了。如果繼續帶上枷鎖翻山越嶺,照這個速度,鐵定不能在三個月內到達鹹陽;如果拿掉枷鎖,解開繩子,這些勞役跑掉的話,自己也難逃其咎。
照這樣看來,不管怎麼做都是死路一條。
最後,劉邦權衡利弊後,決定給這些勞役們拿掉枷鎖,以便提高行走的速度。
也許這還算是一條生路吧,但結果卻和劉邦的預想差得很遠。
雖然行軍速度提高了不少,但當天夜裏就逃跑了不少勞役。
因為繩子隻能拴住手腳,但劉邦卻忘記了人還長有一張嘴。
在這些勞役中,有的是劉邦的同鄉,大家都是鄉裏鄉親,整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他也不忍心讓這些人去送死。於是劉邦開始對這些勞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還沒走出多遠就跑得差不多了。
眾所周知,秦朝刑法是非常嚴酷的。劉邦身為公務員也知道其中的厲害,即使把最後幾個勞役送到鹹陽,自己也逃脫不了被砍頭的命運。
橫豎都是個死,還不如送個人情呢。於是,劉邦咬咬牙把剩下的人全都放了,而他自己也做好了跑路的打算。
人都是有良心的,你敬他一寸,他就敬你一尺。
這不,有二十幾個勞役看不過去了,問劉邦何去何從。
劉邦實話實說:跑路。
為了別人的幸福,自己不僅丟了工作,還得浪跡天涯,這樣仁義的人實屬罕見。這二十幾個人當下就表態願意跟著劉邦一起跑路。
這是劉邦沒有預料到的。
如果一個人跑路,不太容易被發現,畢竟目標比較小。如果這二十幾個人一起跑路的話,這也太扯了,鐵定會露餡被抓的。
於是,劉邦就地取材,以芒碭山為據點落草為寇。
由於名聲在外,許多逃亡的人也奔芒碭山而來,慢慢地竟然聚集了好幾百人。
這也是劉邦沒有預料到的。
所以,當嬴政暴亡的時候,劉邦正在芒碭山當山大王。這種當大哥的感覺雖然很爽,但劉邦一個人的時候還是很懷念當公務員時能混吃混喝的日子,不免要感歎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