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國學文庫總序(3 / 3)

嶽麓書院是中國書院的傑出代表,在中國教育史、中國學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其有著悠久的辦學曆史和卓著的學術成就,受到古今人們的普遍敬仰。繼先秦諸子等學術思潮之後,兩宋時期興起了理學思潮。理學以複興先秦儒學為旗幟,要求重新解釋儒家經典,力圖使儒家文化在新的曆史時期得以振興;同時,它又吸收、綜合了佛、道兩家的學說,將儒學發展為一種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體係。嶽麓書院創建於宋代,很快成為新興理學思潮的大本營,學術界一大批有影響的著名理學家紛紛講學於此。南宋乾道年間,被稱為“東南三賢”之一的張栻主持嶽麓書院講席,在此聚集了一大批理學之士,並且形成了當時學界很有影響的湖湘學派。同時,後來被稱“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著名理學家朱熹兩次在嶽麓書院講學傳道,更是形成了學術鼎盛的曆史局麵。嶽麓書院成為宋代學術文化史最著名的四大理學基地之一。以後,許多著名理學家紛紛來此講學。南宋後期,著名理學家真德秀、魏了翁講學嶽麓書院;明代中葉以後,理學思潮中的心學一派王陽明及其弟子王喬齡、張元忭、季本、鄒元標等亦紛紛來嶽麓書院講學,使嶽麓書院因新興的心學思潮再度發揮極其重要的學術大本營的作用。明清以來,中國學術文化又發生重大變革,先後出現清代理學、乾嘉漢學、今文經學等不同的學術思潮,而嶽麓書院一直是不同時期內學術思潮的重鎮,從而推動著中國傳統學術的創新發展,繼續在中國學術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可見,嶽麓書院在一千多年的辦學過程中,一直是中國傳統國學的重鎮。宋以後的各種學術思潮、學術流派均以它為學術基地,如宋代理學派、事功學派,明代心學派、東林學派,清代乾嘉學派、今文學派等等,許多學術大師如朱熹、張栻、陳傅良、王陽明、王文清、王先謙、皮錫瑞等在這裏傳道授業,培養了一代代國學領域的著名學者。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詔全國各地改書院為學堂,嶽麓書院也於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後來又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堂、湖南大學。但嶽麓書院遺址在戰亂年代,一度受到嚴重損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湖南大學全麵修複嶽麓書院,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嶽麓書院古建全麵修複,基本上恢複了曆史上辦學最盛時期的建築規製。與此同時,我們啟動了嶽麓書院國學研究、教育的複興工程。近二十多年來,嶽麓書院培養、引進了一批國學研究的學者,逐步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點及博士後流動站。嶽麓書院學術、教育功能的恢複,是建立在現代高等教育體製及學科建設基礎之上的。今天的嶽麓書院已經成為國學複興的重鎮。嶽麓書院的明倫堂仍是講授國學的講堂;朱熹、張栻“會講”的講堂仍在舉辦國學論壇,齋舍也仍然是學者從事國學研究的場所。古代學術傳統內核的經學、理學、諸子學、史學及其相關的知識學問,均成為嶽麓書院的主要學習內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國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生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學術文化類型,作為一種具有民族主體性的學術文化,國學確實不同於西學,因為它有不同於西學的文化土壤與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學與書院有著共生的獨特文化背景。

我們有一種傳承中華學脈的強烈願望,希望推動嶽麓書院學術的現代複興。嶽麓書院的現代複興,是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背景下發生的一個重要文化教育現象。我們相信,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際,我們完全可以做好書院文化傳統的轉換、創新工作。所以,我們編輯、出版“嶽麓書院國學文庫”,也是與傳統國學的當代複興有著密切關聯的。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書院、學者加入到這個行列來,盼望國學界的研究者能夠不斷賜稿,共同推動當代國學的繁榮!

甲午年於嶽麓書院文昌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