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典籍、詩文與傳說的交錯互動(3 / 3)

李白是吟詠赤鬆子皇初平即黃大仙比較多的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文中非常明確地指出赤鬆子皇初平即黃大仙的修煉地是浙江金華。在其《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長詩中除了大量的描述浙江杭州、紹興、台州、麗水、金華的優美景致外,還敘述了許多浙江的曆史、典故和傳說,其中有八句寫到金華,而其中的兩句則與赤鬆子皇初平事跡相關:“落帆金華岸,赤鬆若可招。”

金華原本是一個內河港口,沿錢塘江船隻可直達金華及武義等地。唐孟浩然《宿武陽川》詩:“川暗夕陽盡,孤舟泊岸初。嶺猿相叫嘯,潭影自空虛。就枕滅明燭,叩舷聞夜漁。雞鳴問何處,風物是秦餘。”寫的就是孟浩然泊舟武陽川夜宿的情景,其中武陽川即今浙江武義縣的熟溪。船停泊在金華江邊,可以看到北山,赤鬆山及赤鬆澗就在其間。而李白“落帆金華岸,赤鬆若可招”的前麵兩句則是:“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其中“梅花橋”指金華城東門,即赤鬆門,俗稱梅花門,門外江上則有橋。而雙溪則是原叫東港的東陽江與原叫南港的武義江在金華城的彙流處,現在依然。《浙江通誌》卷十七山川九引《名勝誌》:“雙溪,在(金華)城南,一曰東港,一曰南港。東港源出東陽縣大盆山,經義烏西行入縣境,雙彙慈溪、白溪、坦溪、赤鬆溪,經石碕岩下,與南港會。南港源出縉雲黃碧山,經永康、武義入縣境。又合鬆溪、梅溪水,繞屏山西北行,與東港會於城下,故名。”從如此細致的描述可知,李白對於金華的景觀、傳說等是非常清楚的。李白另有《古風五十九首》,其十七首是這樣的:

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

我願從之遊,未去發已白。

不知繁華子,擾擾何所迫?

昆山采瓊蕊,可以煉精魄。而《相和歌辭·對酒》二首之一的“鬆子棲金華,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浮生速流電,倏忽變光彩。天地無凋換,容顏有遷改。對酒不肯飲,含情欲誰待”中的“鬆子棲金華”的金華必定是指浙江的金華山,鬆子也定是皇初平或黃大仙。李白的不斷吟詠,不僅說明皇初平典籍記載影響的巨大,也說明皇初平故事影響的巨大。在唐代,這種吟詠詩文,不絕於縷。曹唐有《皇初平將入金華山》其詩:莫道真遊煙景賒,瀟湘有路入京華。溪頭鶴樹春常在,洞口人家日易斜。一水暗鳴閑繞澗,五雲長往不還家。白羊成隊難收拾,吃盡溪邊巨勝花。、皎然有《赤鬆澗》其詩:緣岸蒙籠出見天,晴沙瀝瀝水濺濺。何處羽人長洗藥,殘花無數逐流泉。。唐末婺州蘭溪人貫休在《和楊使君遊赤鬆山》時,這樣寫道:“初平謝公道非遠,黯然物外心相逢。石羊依稀齕瑤草,桃花仿佛開仙宮。”

詩中非常明確地吟詠了皇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而所遊則為皇初平的修煉地赤鬆山。這種內容,在同為唐末時的舒道紀所吟詠的《題赤鬆宮》一詩,則更加明了:“鬆老赤鬆原,鬆間廟宛然。人皆有兄弟,誰得共神仙?雙鶴衝天去,群羊化石眠。至今丹井水,香滿北山邊。”

此詩除了吟詠兄弟成仙的故事外,還蘊含著詩人對於黃大仙遺惠後人的無限感慨。

對於典籍記載的吟詠詩文,到了有宋一代,尤其是南宋之時或之後,更為增加。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流落金華時,曾寫有著名的《武陵春》一詞,內有“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南宋範浚有《遊赤鬆觀》,其詩曰:“靈祠丹井餘真跡,祠下老鬆森百尺。仙子騎鯨去不歸,癡人猶問山中石。”範浚為蘭溪人,對於皇初平的故事想必非常清楚。林季仲則為永嘉(今溫州)人,曾知婺州(今金華),其《題赤鬆皇初平祠》二首,則表達了自己牧守金華軍民如牧羊和仙人遺惠後人的感慨,其一:“路轉溪回草木香,有人荷笠山之陽。定知我是金華守,笑道牧民如牧羊。”而南宋韓元吉是開封雍丘人,他曾兩任金華郡守,在他的《羊石》詩中,這樣吟道:“自笑金華老使君,兩仙常約度層雲。駕車尚有雙羝在,縱入山中白石群。”

其實,宋代之後的詩文吟詠,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於金華北山中存在的一些與皇初平或黃大仙傳說相關的景觀的吟詠詩文大大地增加。文人們在認同《神仙傳》等典籍記載內容的同時,通過到實地的遊覽考察,大約還有野叟故老的傳說故事等講述,發現了一個比原來的典籍記載內容更加豐富的世界,於是,便通過詩文來加以吟詠,從而形成了以典籍記載為中心並已經大大拓展了的皇初平或黃大仙文人吟詠係統。南宋金華本籍的唐堯封有《丹灶》按《赤鬆山誌》載:“灶如三級壇,上有丹鼎。”,其詩雲:“丹成灶已冷,仙去景常清。蹁躚照華發,隨覺凡骨輕。”南宋葛惟肖的《丹井》,則是吟詠另一遺址的,詩曰:“長山一區井,地誌箋其名。在昔牧羊童,是曰皇初平。煉厥紫河車,吸此太陰精。鉛男沈玉洞,汞女隱金城。刀圭下其咽,體中有餘清。一旦控鶴飛,不與此井並。……”

關於丹井,《赤鬆山誌》有這樣內容的記載:

在丹山左隅,二皇君得道,將欲飛舉,乃為石屏。上有石荷,蓋與龕相類,奉所事石老君於內,而埋井中,不使後人知神仙蹤跡及井所在,卻以他井代之。其泉冬夏不涸,可以治病,神濟無方。後有慢道者厭觸之,其泉不通,此井自塞。守山道士方以井閉為懼,二皇君乃親降,指示故井,因忽不見。亟鳩工掘土,則見所藏老君在龕中,顏色嚴古,冠裳坐扆皆整肅,殆若天降。眾共相驚愕,乃奉祠於太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