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伍劍,以其優雅的、富有想象力的筆力,當然也能使讀者通過閱讀產生快感,進而提升為審美的愉悅,然後上升到對於生離死別的深層次的思考,對於親情的珍惜和愛戀。特別是,作者除運用藝術的想象力之外,還深刻關注並巧妙借鑒多種藝術表現手法,而使作品氤氳出美豔之外的藝術的張力以及藝術的感染力。
鮮活生動、入木三分的細節描寫是作品的一大特色。“當阿吹讀完信,外婆一把抓住寫滿字的信,緊緊地攥在手中,並用鼻子在紙上聞了聞,說:‘嗯,有妹娃子身上的氣味。’”這樣的細節抓捕得非常獨特且鮮活並具備了濃烈的生活氣息;還有,“阿吹不明白外婆為什麼要在媽媽的舊衣上繡一朵鴿子樹花”。如此細節,表達了外婆對媽媽的思念,但它也許還隻是一個懸疑,給作品留下更多的張力。凡此種種,作品中用以刻畫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的地方比比皆是,給了我們無比富足的情感的穿透力以及藝術的感染力。
此外,作品還借鑒了魔幻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以及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的風格等等,使原本豐富的故事內涵更具有了多層次、多維度的藝術表現力,也使阿吹的尋找之旅由此幻化為濃烈而豐厚的美歌。並且,這樣的唯美表達使原本就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具有了能讓人感到更為愜意的審美閱讀的特質,而使讀者自然而然地摒棄故事化的外延欣賞,轉而由描述人物命運的細節抓取、多種表現手法綜合運用的唯美表達而深入人物內心世界,直抵人物靈魂深處那個最為柔軟的地方,從而產生氤氳著淚水與喜悅的情感共鳴。
上述這些共鳴的基礎,無一不是源於作者豐厚的藝術的想象力,源於作者除悲憫之外的向善崇美的一種信念的堅守,從而使得阿吹在艱辛的尋找過程中不斷地獲得甜蜜與苦澀、痛苦與歡愉、悲哀與喜悅。正是由於有了如此這般的幾近悖論的生命體驗,才能使讀者深切感受到不同於大團圓的若即若離的那種距離、恍恍惚惚的那種視角、靈魂在不斷掙紮時的刻骨銘心、痛徹心扉又欣喜若狂的那種別樣的情懷。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不論你的作品中描寫的東西有多麼高尚,如果你欠缺了上述那種且悲且喜的情境、且苦且甜的滋味,你就很難擁有讀者。
伍劍的這部作品正具有且悲且喜、且苦且甜的特點,它將贏得讀者的青睞,它將會使讀者毅然決定暫時遠離雞犬相聞、燈紅酒綠的現實生活,去體味悲壯的尋找之旅,並且在尋找的過程中,讓悲憫的精神與唯美的情懷,很溫馨地暈染自己的靈魂,讓靈魂在長久的共鳴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