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戰爭和人口遷移加速了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程中,戰爭與移民相伴生。從秦始皇統一到漢末的戰亂,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因戰爭帶來的移民,而指向大致是遠離中原地區的相對沒有戰爭的周邊地區,南方是一個最大的移民遷入地。西晉的八王之亂和東晉的建立,讓我們看到,在中原混亂的時期,南方成為北方政權重建的首選地和移民遷入的首選地。當時所謂“衣冠南遷”,中原主流文化代表的核心人物和家族,幾乎都進入了江浙一帶。唐末的戰亂,之後北宋滅亡和北方遼金的入主中原,不僅使宋的政權在南方臨安即今天的杭州重建,而且使大量的移民遷入江浙一帶,掀起了第四次區域之間的經濟文化大融合。正是這次大融合,徹底地改變了南北在經濟文化方麵的格局,從此之後,南方的經濟在整個中國的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南方的文化也越來越消去特色,與中原文化一樣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整體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元代和明清還有過多次的移民遷徙,但從南方的這個角度來看,尤其在明代之後,已經是一種類型文化或代表性文化的輸出,是南方文化對於其他區域文化的影響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移民和接受外來區域文化的影響。
戰爭與移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格局,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來自於不同區域的民眾生活於一個新的區域之中,文化融合和一體化,將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試想,如果沒有戰爭和移民,中華民族文化的區域性特征將會更加明顯,而今天我們至少是漢民族的文化共性將會更少。
第五,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從秦朝開始,由於統一國家的出現而結束了諸侯割據,從此,大一統的國家概念進入生存於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國民的思想中。即使不時出現小國分裂割據的情況,民眾依然認為“分久必合”是一種趨勢和規律。從曆史的發展過程來看,秦、漢統一國家,開創了史無前例的大一統局麵,後來的三國歸晉,隋的統一和強大的唐朝出現,積貧積弱的兩宋以及再後來的疆域極其廣闊的元朝和明清,統一都是這個國家唯一的訴求和主流文化。在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和法律的約束下,民眾觀念的類同和文化趨同的現象也同樣成為一種主流。在許多情況下,中央政府不僅要求人們遵守共有的法律,還要求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的人們,遵守他們製定的共同的生活習慣。正是為了統一管理借口下的統一製度和習慣,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前所未有地、有效地、可能也是潛移默化地進行著融合和同化,從語言、服飾,到節日習俗、宗教信仰和婚喪喜慶,都出現了越來越趨同的現象。人們不僅認同國家,也認同中華民族,並且認同它的文化,至今對於外國人來說,舞龍、舞獅、過春節、點燈籠、用筷子、吃中餐之類,完全等同於中國的文化,這便是統一的國家長期以來要求製度等文化一致性造成的。
今天,當你知道有40多個民族過春節,有30多個民族過清明、端午和中秋,你就可以知道,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結構對於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地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對於整體文化來說雖然有特色,但僅僅是共性背景下的色彩。因此,通過研究地方民俗,同樣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之曆程,看到它的成長和消亡的規律,看到自我的身影和未來的進程。
第四,戰爭和人口遷移加速了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程中,戰爭與移民相伴生。從秦始皇統一到漢末的戰亂,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因戰爭帶來的移民,而指向大致是遠離中原地區的相對沒有戰爭的周邊地區,南方是一個最大的移民遷入地。西晉的八王之亂和東晉的建立,讓我們看到,在中原混亂的時期,南方成為北方政權重建的首選地和移民遷入的首選地。當時所謂“衣冠南遷”,中原主流文化代表的核心人物和家族,幾乎都進入了江浙一帶。唐末的戰亂,之後北宋滅亡和北方遼金的入主中原,不僅使宋的政權在南方臨安即今天的杭州重建,而且使大量的移民遷入江浙一帶,掀起了第四次區域之間的經濟文化大融合。正是這次大融合,徹底地改變了南北在經濟文化方麵的格局,從此之後,南方的經濟在整個中國的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南方的文化也越來越消去特色,與中原文化一樣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整體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元代和明清還有過多次的移民遷徙,但從南方的這個角度來看,尤其在明代之後,已經是一種類型文化或代表性文化的輸出,是南方文化對於其他區域文化的影響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移民和接受外來區域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