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領域的非常人—— 胡慶餘堂中藥文化代表性傳承人馮根生 李富祥(3 / 3)

著20% 以上的增長幅度。

三、“戒欺”與責任

胡慶餘堂的所有楹聯、匾額以及藥牌中隻有一塊是朝裏懸掛的,那就是麵向耕心

草堂的“戒欺”橫匾。“戒欺”二字為胡雪岩親筆所書,這既是胡雪岩對胡慶餘堂經營

者的諄諄告誡,也是胡慶餘堂百年來稱雄中藥界的重要原因。作為胡慶餘堂的關門

弟子,胡慶餘堂對於馮根生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戒欺”更是在他的人生詞典裏

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60 多年的中藥生涯中,無論是做藥還是做人,馮根生都表

現出異乎常人的強烈責任心。

馮根生進入胡慶餘堂做學徒,入門之後的第一套儀式就是拜師傅,學“戒欺”堂

規。在胡雪岩親筆所書的牌匾下,十幾歲的馮根生接受了他進入胡慶餘堂的第一課。

傳統醫藥二七三

作為胡慶餘堂建店以來最苦最累的一位學徒,馮根生在三年的時間裏不僅將中藥的

全套本領苦練了出來,還把兩千多種中藥的品相、藥性、配伍、功效記得爛熟於心,把

當初開店時印發的《浙省胡慶餘堂雪記丸散膏丹全集》這部藥書背得滾瓜爛熟。也

正是這段學徒經曆,為馮根生以後“采辦務真,修製務精”的中藥生涯奠定了堅實的

基礎。

在做學徒的第一年,馮根生掃地時經常會掃出一些鈔票,他總是將它們撿起來,

然後次日清晨交給自己的師傅—— 胡慶餘堂的第四代傳承人韓秉楠。20 多年後,

師傅臨終前告訴馮根生,原來那些錢是老板用來考驗馮根生的,結果他扔了15 次,馮

根生交了15 次。

技藝上的鍛煉以及在胡慶餘堂的諸多經曆,使得馮根生對於胡慶餘堂始終有著

一種非同一般的感情。1966 年,有人打著“破四舊”的旗號,要砸爛胡慶餘堂的老店,

身為人事保衛科長的馮根生挺身而出,苦苦堅守一個月,保住了胡慶餘堂,而自己則

因此被勞動改造當了兩年裝卸工。

1996 年10 月,馮根生接到杭州市政府的通知,讓他去兼並虧損多時的胡慶餘

堂。馮根生深知市場競爭的殘酷,可心中又始終割舍不下對於胡慶餘堂的深厚感

情,思索再三後依然決定接手,並為其開出了“擦亮牌子,轉換機製,理清攤子”的“妙

方”。兼並之後沒多長時間,百年老店就重新煥發了生機。

1998 年,正大青春寶集團改製,向員工和經營者出售部分股份,總裁馮根生可認

購其中的2%,共計300 萬元。然而以馮根生的收入根本買不起,而下麵的職工又都

看著馮根生,這引起了著名的“馮根生難題”。後來為了改革的成功,馮根生一咬牙,

向銀行貸款200 多萬元買下了股份,使改製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出於對胡慶餘堂的深厚感情,兒子馮鶴高中畢業後,馮根生將他送進了胡慶餘

堂,做起了一名打粉工。1996 年胡慶餘堂舉步維艱的時候,馮鶴開始踏入高層領導

班子,後來在胡慶餘堂重現往日輝煌的道路上,我們總能夠看到馮根生、馮鶴父子的

身影。四世同“堂”,不僅在胡慶餘堂建店的100 多年時間裏絕無僅有,更體現出馮根

生對於胡慶餘堂血脈相承的認同與忠誠。

馮根生有很多別人送的稱號,但他最喜歡的卻是一個自己給自己起的稱號——

“保姆”,他希望能夠一直像保姆一樣照看自己的企業,直到自己幹不動為止。1996

年,一位馬來西亞老板以百萬美元安家費請他跳槽,他想也沒想就拒絕了,正式退休

之後,即便自己已經將近80 歲高齡,可如果沒有什麼其他的事情,馮根生依然會每天

留住傳承人二七四

出現在青春寶集團,像往常一樣“上班”。不僅如此,馮根生對於中藥文化的深厚感

情,早已變成他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胡慶餘堂情結”。馮根生領導下的胡慶餘堂,

曾經斥巨資對百年老店葉種德堂予以修繕,還著手恢複了《白蛇傳》中男主角許仙學

生意的千年藥鋪保和堂,2011 年,有著百年曆史的保大參號並入胡慶餘堂國藥號,成

為胡慶餘堂在河坊街的又一個家族成員。此外,馮根生還重修了胡雪岩墓,並為胡雪

岩建造了一座銅像,以表達對於這位胡慶餘堂創始人的追思。

胡慶餘堂“戒欺”文化的影響,使得馮根生做任何事都有著強烈的責任心。他不

僅像保姆一樣經營企業,還像保姆、良師益友一樣關心照顧企業的每個員工。

馮根生對於人才的重視有口皆碑,他領導下的胡慶餘堂也一直把“育人”放在十

分重要的位置。新員工進入胡慶餘堂後,總會有一係列培訓,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

胡慶餘堂既注重對員工外在能力的鍛煉,更注重對員工內在思想的教育,孝敬是胡慶

餘堂選用人才的重要標準,一個不孝敬的人,即使能力再強也不可能在胡慶餘堂獲得

機會。在現在的中國,能夠像胡慶餘堂一樣對於年輕人的成長傾注如此多精力的企

業,恐怕寥寥無幾。

作為一家醫藥企業,首要的責任就是要確

保藥品的質量,而確保藥品質量的關鍵是選

材,胡慶餘堂的選材之嚴,甚至到了苛刻的地

步。同樣的藥材進貨商,胡慶餘堂的退貨率總

是會比別的企業高很多,同時,為了真正對消

費者負責,馮根生領導下的企業從不盲目搞加

工點、擴大生產,並始終堅持少做廣告、讓消費

者多得實惠的原則。

如果說做好藥是藥企的本分,那麼企業在

危急時刻的舉動則更能看出企業的責任心。2003 年春夏之交,在“非典”肆虐杭州之

際,麵對抗“非典”藥供不應求的局麵以及中藥材價格飛漲的現實,馮根生向市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