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香港形勢(下)(1 / 2)

香港的創作型歌手一項都比較稀缺,很多歌手都隻是因為唱功了得,所以才贏得廣大歌迷的喜愛。但是他們所演唱的歌曲要麼是翻唱其他歌手的熱門歌曲,要麼就是由專業人士為他們編詞作曲。

而相比來說,台灣創作型歌手就非常之多,樂壇教父羅達佑,李綜盛,鄭智華,周傑輪等等才華橫溢,創作的歌曲廣受歡迎。

許貫武之所以讓旗下唱片公司著重推出一些唱作俱佳的歌手,就是想在唱片界樹立起一股新風,給那些不太具備明星相,但是卻有創作天分又有唱功的歌手一些機會。他知道創作型的歌手在歐美日韓等地都是遠比隻懂得演唱的歌手要受歡迎的。

因為自己創作的歌曲是和專業人士創作不同的,他們自創的歌曲更有個性,更有自己的特點。而專業人士創作的歌曲,因為誰都可以買來唱,所以對歌手而言競爭會非常之激烈。

許貫武想讓他們多推出一些創作歌手,就是為了避免同類型歌手紮堆出現,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現象。今年推出的這三個人就是藝聲唱片公司經過層層選拔,從近千應征者中選拔出來的。

香港其實創作型歌手不少,比如達明一派,比如beyond,比如許貫傑等等,但是香港唱片公司總體卻很浮躁。因為創作型歌手如果要講究質量,一張唱片的籌備都在一年以上,又要創作又要挑歌選歌,又要錄音又要剪輯等等。

這樣慢的速度自然不符合唱片公司的盈利要求。一年半出一張唱片。哪怕他大賣一百萬張也好。賺的錢也非常之有限。相反如果換做是唱功比較不錯的歌手,一年半出三張唱片,即便每張唱片隻有四十萬銷量,唱片公司也可以賺很多錢了。如此比較起來,自然創作型歌手就不受待見了。

而台灣,日本,美國等地,因為人多所以市場龐大。創作型歌手也可以賣出比較好的成績,能夠有足夠的物質去支持他們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相比隻有唱功好但缺乏創作力的歌手,真正熱愛音樂的樂迷,還是更中意創作型歌手所推出的歌曲。雖然相比專業人士來說,他們所創作的歌曲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卻也有著自己非常獨特的魅力,足以掩蓋其他的不足之處。

以香港數百萬人口的貧瘠市場,的確不太利於創作型歌手存活,但許貫武還是想去嚐試一下。因為未來雖然唱功很好的歌手也能大受歡迎,但是說到底還是創作型歌手比較吃香。

好像周董一樣。在唱片界一片蕭條,尋常歌手唱片賣過萬張都可以開香檳慶祝的情況下。他依然可以大賣個百萬張,而且早早的就從一位小小歌手,成長為台灣娛樂界的天王巨星。就是因為他的音樂才華出眾的關係。

而反過來香港這邊除了老一輩歌手靠著之前累積的人氣繼續堅守之外,基本上再沒有崛起什麼有影響力的歌手,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要知道八零,九零年代香港樂壇可是一度壓著台灣打的,無數台灣音樂人才都跑到香港去發展的。

許貫武不想現在靠歌手頻出唱片,在這即將到來的唱片黃金年代老上一票,然後就等著二十年後坐吃山空等死。他現在就想要為香港樂壇樹立新的風氣,著重挖掘有創作能力的音樂才子。

當然這項工作是任重而道遠,而且也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美貌與智慧並重本來就很困難,有多少歌手能好像阿sam許貫傑這樣,又帥又有才華還懂得演戲,這麼富有明星氣質呢?

而一個長相帥氣唱功又好的歌手,和一個有創作才華但長相抱歉的歌手,哪一個更容易受到歡迎,自然就不言而喻了。將一位創作型歌手推上位,與推一位外貌帥氣唱功好的歌手上位,最起碼要多花一倍的精力,而且收獲還比不上人家。這讓唱片公司也沒有辦法。

不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是許貫武一向的做法。如果他單純隻是為了賺錢的話,才沒有那個精力去折騰什麼唱片公司呢,炒樓炒地皮賺的錢更加多。他現在之所以還關注唱片事業,就是想讓香港樂壇能夠多些新意。

不至於到新世紀之後,除了幾位老牌唱將之外,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新人歌手,推出一個來死一個,推一個就死一個,幹淨利落脆。而原本的華語歌壇三駕馬車之一的香港歌壇疲弱無力,內地歌壇又是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最終被棒子的韓流占領了市場。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

藝聲唱片上半年推出的三組創作型歌手,如今的人氣還不是很高。唱片銷量也一直沒有提振上去,隻有售出去區區幾千張唱片而已,而且口碑也並不高,不少樂評人稱其是亂搞一通。

藝聲唱片內部也有人抱怨,說出錢出力出這些唱片,結果沒人捧場不說還被罵一通,早知道就幹脆學去年再推俊男美女類的歌手,一張唱片至少可以賣兩三萬張,如果宣傳得好的話,還可以賣到四五萬張的好成績,可以讓公司好好地賺上一筆了。

對於公司內部不平的聲音,許貫武也在這些剪報上看到了。對他們的這種目光短淺的說法,許貫武是一百二十個不認同。

現在唱片市道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開始漸漸變好,之前隻有頂級歌手在香港才有十萬張以上的銷量,現在一線二線的歌手都能夠達到這個銷量了。而香港經濟的快速增長,也為強化了香港電影的輸出,讓它在經濟並不發達的台灣,南洋一帶擁有極大的優勢。所以香港的唱片在兩岸三地都有不錯的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