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優勢會帶來文化上的優勢,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就好像改革開放初期。因為深鎮特區經濟快速增長。人們都以能說閩南話為榮。後來上嗨經濟發展超過深鎮。人們又以說上嗨話為榮。
香港在七零,八零,九零年代,經濟遠遠超過台灣,南洋等地,所以經濟上的優勢帶動文化上的優勢,強者天生就受到了崇拜和敬仰。所以當時香港電影暢銷東亞,罕逢對手。
但之後隨著東亞各國經濟的相繼崛起。原本香港高高在上的經濟優勢化為烏有,台灣,韓國,新加坡等經濟很快超越香港,讓它失去了在東亞地區的領先地位。而失去了領先地位的香港,也就此被轟下了王座成為一介凡人。
而台灣,韓國,新加坡等地經濟騰飛,也為本國的民眾帶來了更多自信,這種自信不隻是在生活事業上麵。更是對本國的文化也有了自信,所以代表香港文化的香港電影。音樂,自然也就失去了人們的追捧。
而到那時候,香港文化產業受到重創,一群本來廣受歡迎的明星淪為路人,本來稱霸東亞的電影公司關門歇業,之前香港是造星機器,每年都會推出許許多多的明星,連日本,韓國,台灣,馬來西亞等地的明星都爭著去香港發展。
但到了新世紀,香港自家的明星都斷代了,每年的港姐選舉,也由萬眾矚目,變成了香港人自己的狂歡,唉!
許貫武自然不希望自己努力了半天之後,回頭還是搞成這個爛模樣,所以他怎樣都要頂著壓力硬上的。
新近推出的歌手沒名氣,那就多上一些電視節目,多上一些報紙雜誌版麵咯。唱片沒銷量,那就做多一點宣傳嘛。唱片行通通塞錢,務必要把唱片擺在最顯著位置。口碑不好,那就花錢雇幾個樂評家誇一誇咯,隻要有錢賺你怕他不寫啊?!
至於創作型歌手難以存活的這一問題,許貫武也有自己的打算。提高版權費用無疑是上上之選,不過版權稅是政府定的,許氏是不可能單方麵做主的。不過許氏卻可以在收歌的時候,多給一點版權費用。而且還可以介紹他們多做一些工作,比如給廣告歌曲配樂,舉辦小型歌迷會等等。
增加了收入,讓創作歌手沒有後顧之憂,他們才能繼續堅持創作嘛。否則餓著肚子追求理想,就算精神上能夠堅持,身體上也是受不了的啊。
而創作型歌手經過這樣的力捧,如果創造的收益能夠不錯的話,那麼就可以吸引其他唱片公司,也在創作歌手方麵多多努力,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了。
未來一二十年的時間內,如果都能夠向許貫武這樣深挖創作人才的話,至少香港樂壇在未來還能夠多撐一二十年,抱住大部分人的飯碗不被砸掉。
這對香港樂壇是件好事,許貫武打算一直推動下去。
……
除了藝聲唱片之外,許氏旗下的星輝藝校依舊招收了不少的學生,而且還加開了一門電影特效專業。任課的老師就是輔助喬治.盧卡斯拍攝《星球大戰》的那幾名學員。他們在美國呆了兩年的時間,親身參與了《星球大戰》的特效設計,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許貫武開設電影特效專業,也是想提高香港電影的視覺效果。雖然香港電影人土法煉鋼,琢磨的一些土特效連歐美電影人都歎為觀止,比如《倩女幽魂》裏麵那個用海綿做成的,還能夠舞動的虎虎生風的大舌頭;比如《僵屍先生》之中,林政英施展的種種道術等等,都算的上是土特效的代表。
但是相對於歐美精致的電影特效而言,香港的特效還是略顯粗放,隻追求低成本卻忽略了觀眾的感受。等歐美電影特效大片《侏羅紀公園》一出來,全港觀眾全被好萊塢生動的電腦特效所吸引,而香港電影人還在使用的土特效,與之相比自然就過時了。
而觀眾本來也是喜新厭舊的,既然人家這邊故事好,效果又好,票價又一樣,自然也就紛紛去看好萊塢大片了。久而久之,香港連本土電影市場都失守了。
所以為了部與好萊塢拉開太大的差距,許貫武就吩咐劉天賜躲開了這個電影特效班,初期招收二十名學員。並且將在一學年後,挑選優秀學員前往美國工業光魔特效公司深造。
能夠在這裏免費上學,還能夠有機會去美國深造,自然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報名。不過因為特效專業是比較難學的,很多時候是既要動手又要動腦的,再加上還要去美國深造進修,不懂英文也是不可以的。所以選材方麵就格外的嚴格,讓一眾報考的學生叫苦連天。(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鬼馬喜劇之王》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