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聯合談判(1 / 3)

大家交頭接耳,都讚此人說的有理。劉複基起立道:“曹先生說的我都讚成。我想補充一點。文學社決不受補助費。但孫武先生如有計劃,在可能範圍內,我們當竭誠接受。另外,雙方不得猜嫌,互肆破壞。上次出現馬隊的同誌加入兩邊組織的問題。我看應該引起大家警覺。傳揚出去,必生禍患。我們今天的討論有成效。說明合是主流,是眾心所向,眾望所歸。但因兩個主帥都不在場。我們暫不能形成最後的決議。今天會後,我會想辦法促成兩個主帥的見麵。也希望同誌們回去後,多做些勸導工作,為早日聯合多多出力!”劉複基自5月10起,已離開軍營,進駐文學社總機關小朝街85號張廷輔寓樓,專事文學社組織領導工作。張廷輔,字榮貴、清臣。1883年生。直隸邯鄲人。1907年考入保定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在湖北新軍第八鎮三十標任排長。1909年參與組織將校研究團,討論時政,鼓吹革命。現任文學社總務部長。

雙方代表都表示讚同。但對誰當主帥,還是莫衷一是,互不相讓,聯合之事就此擱淺。

過了十天,經劉複基和曹新義緊張斡旋,蔣翊武與孫武帶著各自的人馬,來到過街樓五號孫武住宅。這是兩個主帥第一次齊集聯合的談判桌。

曹新義坐於孫武身邊,主持會議。他默然掃視會場,微笑道:“同誌們,今天是湖北兩個革命團體的領袖第一次握手。今年初在文學社成立宴會上,孫武先生主動登門祝賀,但因沒有提前勾通預約,所以,相逢不相識,算是人生初見,有了好的鋪墊。《孫子兵法》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也。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湖北革命組織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醞釀發展,風風雨雨,現在是棟梁已成。怎麼把好鋼用到刀刃上,發揮兩個團體的作用,非常重要,也非常緊迫。經過前幾輪會商,聯合已成共識。現在的關鍵是誰任主帥的問題。下麵請文學社和共進會兩位主帥,分別就聯合一事,發表高見。”

蔣翊武身穿黑色對襟短衣,沉著臉道:“世間無論何事,應該少數服從多數。文學社三千多社員,聲勢幾達湖北各軍。政府之軍隊,於不知不覺中,盡變為我黨之實力。從力量上講,文學社遠盛於共進會。若論聯合,文學社是當然的主體。”

孫武勃然作色,以牙還牙道:“世間無論何事也講究下級服從上級。人再多,如果隻是支流也得彙入長江大海,服從長江大海的流向。共進會直屬同盟會東京總部領導,當然居於領導地位。”雙方出現僵局。

劉複基暗自責備蔣翊武:“怎可妄言自大,你從哪裏知道共進會人數少些?”又起立道:“今天兩位主帥能走到一起,說明兩邊組織都認識到了聯合的重要性。今日之事,乃謀並力以擯清,不為比誰的勢力大小。請大家不要傷了和氣。且我們之聯合,不同於劉備聯吳抗曹。他們是各懷鬼胎,各打自己的如意小算盤。我們兩組織都以同盟會的綱領為綱領,人員也都有交叉。政治目的相同,形勢要求又日益迫切。聯合既是革命的需要,也有基礎和可能。合則力量聚而大,分則力量散而小。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我建議你們顧全大局,從革命事業的需要和個人的實際能力出發,推選主帥。諸位說是不是這個理?”

大家交頭接耳,都讚此人說的有理。劉複基起立道:“曹先生說的我都讚成。我想補充一點。文學社決不受補助費。但孫武先生如有計劃,在可能範圍內,我們當竭誠接受。另外,雙方不得猜嫌,互肆破壞。上次出現馬隊的同誌加入兩邊組織的問題。我看應該引起大家警覺。傳揚出去,必生禍患。我們今天的討論有成效。說明合是主流,是眾心所向,眾望所歸。但因兩個主帥都不在場。我們暫不能形成最後的決議。今天會後,我會想辦法促成兩個主帥的見麵。也希望同誌們回去後,多做些勸導工作,為早日聯合多多出力!”劉複基自5月10起,已離開軍營,進駐文學社總機關小朝街85號張廷輔寓樓,專事文學社組織領導工作。張廷輔,字榮貴、清臣。1883年生。直隸邯鄲人。1907年考入保定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在湖北新軍第八鎮三十標任排長。1909年參與組織將校研究團,討論時政,鼓吹革命。現任文學社總務部長。

雙方代表都表示讚同。但對誰當主帥,還是莫衷一是,互不相讓,聯合之事就此擱淺。

過了十天,經劉複基和曹新義緊張斡旋,蔣翊武與孫武帶著各自的人馬,來到過街樓五號孫武住宅。這是兩個主帥第一次齊集聯合的談判桌。

曹新義坐於孫武身邊,主持會議。他默然掃視會場,微笑道:“同誌們,今天是湖北兩個革命團體的領袖第一次握手。今年初在文學社成立宴會上,孫武先生主動登門祝賀,但因沒有提前勾通預約,所以,相逢不相識,算是人生初見,有了好的鋪墊。《孫子兵法》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也。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湖北革命組織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醞釀發展,風風雨雨,現在是棟梁已成。怎麼把好鋼用到刀刃上,發揮兩個團體的作用,非常重要,也非常緊迫。經過前幾輪會商,聯合已成共識。現在的關鍵是誰任主帥的問題。下麵請文學社和共進會兩位主帥,分別就聯合一事,發表高見。”

蔣翊武身穿黑色對襟短衣,沉著臉道:“世間無論何事,應該少數服從多數。文學社三千多社員,聲勢幾達湖北各軍。政府之軍隊,於不知不覺中,盡變為我黨之實力。從力量上講,文學社遠盛於共進會。若論聯合,文學社是當然的主體。”

孫武勃然作色,以牙還牙道:“世間無論何事也講究下級服從上級。人再多,如果隻是支流也得彙入長江大海,服從長江大海的流向。共進會直屬同盟會東京總部領導,當然居於領導地位。”雙方出現僵局。

劉複基暗自責備蔣翊武:“怎可妄言自大,你從哪裏知道共進會人數少些?”又起立道:“今天兩位主帥能走到一起,說明兩邊組織都認識到了聯合的重要性。今日之事,乃謀並力以擯清,不為比誰的勢力大小。請大家不要傷了和氣。且我們之聯合,不同於劉備聯吳抗曹。他們是各懷鬼胎,各打自己的如意小算盤。我們兩組織都以同盟會的綱領為綱領,人員也都有交叉。政治目的相同,形勢要求又日益迫切。聯合既是革命的需要,也有基礎和可能。合則力量聚而大,分則力量散而小。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我建議你們顧全大局,從革命事業的需要和個人的實際能力出發,推選主帥。諸位說是不是這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