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萊奧納多·達·芬奇(上)——《瑤公特》與《最後之晚餐》(1 / 3)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音樂的攝魂動魄的魔力,在一個藝術家的神經上所起的作用是如何強烈,如何持久。萊奧納多的人物的臉上,就有這種潛在的力量,與飄忽的旋律有同樣的神秘性。

這神秘正隱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瑤公特”的微笑之中!單純地望兩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這微笑還隻是將笑未笑的開端。而且是否微笑,還成疑問。口唇的皺痕,是不是她本來麵目上就有的?也許她的口唇原來即有這微微地望兩旁抿去的線條?這些問題是很難解答的。可是這微笑所引起的疑問還多著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麼,微笑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的溫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傷的微笑?這微笑,是一種蘊藏著的快樂的標幟呢,還是處女的童真的表現?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這是一個莫測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這神秘。因為她的美貌,你永遠忘不掉她的麵容,於是你就仿佛在聽一曲神妙的音樂,對象的表情和含義,完全跟了你的情緒而轉移。你悲哀嗎?這微笑就變成感傷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樂嗎?她的口角似乎在牽動,笑容在擴大,她麵前的世界好像與你的同樣光明同樣歡樂。

在音樂上,隨便舉一個例子,譬如那通俗的《威尼斯狂歡節》曲,也同樣能和你個人的情操融洽。你痛苦的時候,它是呻吟與呼號;你喜悅的時候,它變成愉快的歡唱。

“瑤公特”的謎樣的微笑,其實即因為它能給予我們以最縹緲、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這一點上,達·芬奇的藝術可說和東方藝術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國的詩與畫,都具有無窮(infini)與不定(ie;fini)兩元素,讓讀者的心神獲得一自由體會、自由領略的天地。

當然,“瑤公特”這副麵貌,於我們已經是熟識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幹人像中,也有類似的微笑。然而萊奧納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細膩的、謎樣的情調,使我們忘卻了波提切利的《春》、維納斯和聖母。

一切畫家在這件作品中看到謹嚴的構圖,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種特點。他們覺得這副微笑永遠保留在他們的腦海裏,因為臉上的一切線條中,似乎都有這微笑的餘音和回響。萊奧納多·達·芬奇是發見真切的肉感與皮膚的顫動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畫家隻注意臉部的輪廓,這可以由達·芬奇與波提切利或吉蘭達約等的比較研究而斷定。達·芬奇的輪廓是浮動的,沐浴在霧雰似的空氣中,他隻有體積;波提切利的輪廓則是以果敢有力的筆致標明的,體積隻是略加勾勒罷了。

“瑤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縫之間,口唇抿著的皺痕一直波及麵頰。臉上的高凸與低陷幾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皺痕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線的,因此眼睛覺得扁長了些,這眼睛的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樣,是微笑的標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音樂的攝魂動魄的魔力,在一個藝術家的神經上所起的作用是如何強烈,如何持久。萊奧納多的人物的臉上,就有這種潛在的力量,與飄忽的旋律有同樣的神秘性。

這神秘正隱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瑤公特”的微笑之中!單純地望兩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這微笑還隻是將笑未笑的開端。而且是否微笑,還成疑問。口唇的皺痕,是不是她本來麵目上就有的?也許她的口唇原來即有這微微地望兩旁抿去的線條?這些問題是很難解答的。可是這微笑所引起的疑問還多著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麼,微笑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的溫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傷的微笑?這微笑,是一種蘊藏著的快樂的標幟呢,還是處女的童真的表現?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這是一個莫測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這神秘。因為她的美貌,你永遠忘不掉她的麵容,於是你就仿佛在聽一曲神妙的音樂,對象的表情和含義,完全跟了你的情緒而轉移。你悲哀嗎?這微笑就變成感傷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樂嗎?她的口角似乎在牽動,笑容在擴大,她麵前的世界好像與你的同樣光明同樣歡樂。

在音樂上,隨便舉一個例子,譬如那通俗的《威尼斯狂歡節》曲,也同樣能和你個人的情操融洽。你痛苦的時候,它是呻吟與呼號;你喜悅的時候,它變成愉快的歡唱。

“瑤公特”的謎樣的微笑,其實即因為它能給予我們以最縹緲、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這一點上,達·芬奇的藝術可說和東方藝術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國的詩與畫,都具有無窮(infini)與不定(ie;fini)兩元素,讓讀者的心神獲得一自由體會、自由領略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