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萊奧納多·達·芬奇(上)——《瑤公特》與《最後之晚餐》(3 / 3)

幸而這幅畫老早即有臨本,這些臨本至今還留存著,其中一幅是奧喬納(Marbsp;d''Oggine)在一五一〇年(按:即在萊奧納多去世時)所摹的,臨本的大小與原作無異,現存法國盧浮美術館。米蘭亦留有好幾種臨本,都還可以窺見真品的精神。

此外,我們還有達·芬奇為這幅壁畫所作的草稿,在英國,在德國魏瑪,在米蘭本土,都保存著他的素描,這些材料當然比臨本更可寶貴。

在未曾述及本畫以前,先翻閱一下《聖經》上關於《最後之晚餐》的記載當非無益:

那個晚上到了,耶穌和十二個使徒一同晚餐,他說:“我告訴你們真理,你們中間的一個會賣我。人類的兒子,將如預定的一般,離開世界。但把人類的兒子賣掉的人要獲得罪譴,他還是不要誕生的好。”猶大,那個將來賣掉耶穌的使徒,說:“是我麼?我主?”耶穌答道:“你自己說了。”

他們在用餐時,耶穌拿一塊麵包把它祝了福,裂開來分給眾使徒,說:“拿著吃罷,這是我的肉體。”接著他又舉杯,祝了福,授給他們,說:“你們都來喝這杯酒,這是我的血,為人類贖罪,與神求和的血。可是,我和你們說,在和你們一起在我父親的天國裏重行喝酒之前,我不再喝這葡萄的酒漿了。”說完,唱過讚美詩,他們一齊往橄欖山上去了。

在這幕簡短的悲劇中,有兩個激動的時間:第一是耶穌說“你們中間的一個會賣我!”這句話的時間,眾徒又是悲哀又是憤怒,都爭問著:“是我麼?”——第二是耶穌說“這是我的肉體”“這是我的血”幾句話的時間。前後幾句話即是《最後之晚餐》的整個意義。在故事的連續上,後一個時間比較重要得多;但第一個時間更富於人間性的熱情及騷動。萊奧納多所選擇的即是這前一個時間。

時間到了。耶穌知道,使徒們也知道。這晚餐也許是最後的一餐了。耶穌在極端疲乏的時候,吐出“你們中間的一個會賣我!”的話,使眾徒們突然騷擾惶惑,互相發誓作證。這是達·芬奇所要表現的各個顏麵上的複雜的情調。

在技術方麵,表現這幕情景有很大的困難。一般虔誠的教徒熱望看到全部人物。喬托把他們畫成有的是背影有的是正麵,因為他更注意於當時的實地情景。安吉利科則畫了幾個側影。而猶大,那個在耶穌以外的第一個主角,大半都畫成獨立的人物,站在很顯著的地位。

萊奧納多的構圖則大異於是。他好像寫古典劇一般把許多小枝節省略了。耶穌坐在正中,在一張直長的桌子前麵,使徒們一半坐在耶穌的左側,一半在右側,而每側又分成三個人的兩小組。萊奧納多對於桌麵的陳設、食堂的布置,一切寫實性的部分,完全看做不重要的安插。他的注意全不在此。

我們且來研究他的人物的排列:

耶穌在全部人物中占著最重要最明顯的地位,第一因為他坐在正中,第二因為他兩旁留有空隙,第三因為他的背後正對著一扇大開著的門或窗(?),第四因為耶穌微圓的雙目,放在桌上的平靜的手,與其他人物的激動惶亂,形成極顯著的對照。大家(使徒們)都對他望著,他卻不望任何人。耶穌完全在內省、自製、沉思的狀態中。

十二個使徒,每側六個,六個又分成三人的兩小組,萊奧納多為避免這種呆板的對稱流入單調之故,又在每六個人中間,由手臂的安放與姿態動作的起落,組成相互連帶的關係。

耶穌右手第一個,是使徒聖約翰,最年輕最優秀、為耶穌最愛的一個。右手第二個是不忠實的猶大,聽見了基督的話而心虛地直視著他,想猜測他隱秘的思念。他同時有不安、恐怖與懷疑的心緒。手裏握著錢,暗示他是一個貪財的人,為了錢財而賣掉他的主人。

如果把每個使徒的表情和姿勢細細研究起來未免過於冗長。讀者隻要懂得故事的精神,再去體驗畫家的手腕,從各個人物的臉上看出各個人物的心事。他們的姿態舉止更與全部人物形成對稱或排比。

這種研究之於藝術家的修養,尤其是在心理表現與組織技能方麵,實有無窮的裨益。萊奧納多·達·芬奇並是曆史上稀有的學者,關於他別方麵的造詣,且待下一講內專章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