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貞女從軍
明代又曾經出現與(木蘭詩)中木蘭從軍相類似的故和。
明人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〇有“複見兩木蘭“條,寫到兩則明時女扮男裝水。其中韓氏有從軍遠征的經韓氏,保寧民家女也。明玉珍亂蜀,女恐為所掠,乃易男子飾,托名從軍。調征雲南,往返七年,人無知者,雖是同伍亦莫覺也。後遇其叔,一見驚異,乃明是女。攜歸四川,當時皆呼之曰“貞女“。
田藝蘅感歎“我執兩木蘭”所說到的另一則“木蘭”故唞,則並沒有從軍情節。
焦竑(焦氏筆乘)卷土有“我朝兩木蘭”條,也說到同樣的故卓。韓氏氺跡又趙善政(賓退錄)卷一。
韓氏餌跡又見(明史列女傳一貞女韓氏):
貞女韓氏,保寧人。元末明玉珍掂蜀,資女慮見掠,偽為男子服,混跡民問。既而被驅入伍,轉戰七年,人莫釦其處妥也。後從(明)玉珍破雲南歸,遇其叔父續歸成都,始改裝而行,同時從軍者莫不驚異。洪武四年嫁為尹127明代保寧府,治所在今四川間中。
明代詩文書畫皆得盛名的徐渭,雜劇作品有著名的(四聲猿)。(四聲猿)為四種故事合本,其中之一即(雌木蘭替父從軍)。
(雌木蘭替父從軍),又作(雌木蘭)、(木蘭女)、代父從軍有人認為徐渭此劇因田藝蘅(留青日劄)韓貞女故事而作。然而.“木蘭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係(徐)渭撰出。
女帥秦良玉明代末年,一位曉勇超人的女將軍在曆史上留下了赫赫聲名。這就是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曾經率軍北禦後金、內戰強敵的勇武女將秦良玉。(圖14)據(召砬廳誌承襲誌)記載,秦良玉少時除通經史,工詞翰而外,曾經與兄弟“同習騎射,究心韜略”。(蜀龜鑒)卷七說,其父曾經感歎道:“惜哉!妍而不冠,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答道:“使兒得掌兵柄,出入萬軍中,冼夫人何足道哉
(明史秦良玉傳)記載,秦良玉嫁重慶衛石駐宣撫司(今重慶石柱縣)宣撫使馬乘。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的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叛亂,馬乘以3000人從征播州(播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貴州遵義),“(秦)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與副將周國柱扼賊鄧坎。”次年正月二日,播州軍乘官軍年宴,夜襲,“(秦)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破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在馬千乘去世後,秦良玉代領其職。(明史秦良玉傳)說:“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杆兵’,為遠近所憚。”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秦良玉之兄秦邦屏率3000“白杆兵”赴遼東戰場。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軍在攻陷開原、鐵嶺之後,圍攻沈陽。秦邦屏等前往增援,軍至渾河,已聞沈陽失守。眾軍意氣昂然,固請進戰。“白杆兵”勇渡渾河,結營未就,即遭到後金軍主力圍攻,秦邦屏及千餘石蛀土兵戰死。此戰被稱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兵部尚書張鶴鳴曾經評說此戰:“渾河血戰,首功數千,實石蛀、酉陽二土司功。”渾河之役後,秦良玉親率第二批“白杆兵“3000人北上赴援,“身督精兵三千抵榆關,上急公家難,下複私門仇,氣甚壯''秦良玉受命鎮守山海關,力踞後金西圖關內必經的要道。因有雄兵鎮衛,後金軍一直未能破關西進。
秦良玉回川後,又有平奢崇明黨反重慶之功,繼而西救成都之急,“時諸土司皆貪賊賂,逗遛不進,獨(秦)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長驅抵成都,賊遂解圍去。”秦良玉乃還軍攻二郎關,克佛圖關,收複重慶。朝廷命封夫人,錫詰命,複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秦)良玉益感奮,先後攻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諸大巢。複以援貴州功,數賚金幣。”
崇禎三年(1630年),後金軍入塞,進逼北京德勝門,秦良玉又
“西川”-作“四川”
“手製成”—作“手剪成”。
甾宿怍胡虜。
嘔將心血''一怍“飲將鮮血“北來高唱肚王曲”,一作“凱歌馬上淸吟曲。
曾奉詔勤王,萬裏請纓,自蜀中入援京師。崇楨帝優詔褒美召見平台,賜彩幣羊酒,陚四詩旌其功。詩中寫道:
學就西川八陣困,鴛鴦袖裏握兵符。
由來巾蟈甘心受,何必將軍是火夫。
蜀錦征袍手製成,桃花馬上清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嘔將心血代胭脂。
北來高唱勤王曲,不是眧君出塞時。
憑將其帝掃虜胡,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困。
明末社會動亂中,秦良玉站在明王朝一邊。後歸蜀,張獻忠等所率的農民起義軍入川,秦良玉所部與農民軍會戰於竹菌坪,大敗。部眾3萬人盡潰。大西政0建立之後,秦良玉仍然據境抵抗。
清兵入關,攻占北京之後以淩厲的兵鋒西進南下,各路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堅持抵抗。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福州的隆武帝派使節到石砼,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貞侯”爵賜“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印,征秦聲玉所部兵馬抗清。年過73歲的秦良玉毅然接受隆武政權的封舉起了“複明抗清”的旗幟。即將啟行時,福30州失陷,隆武政權滅亡。秦良玉病逝之後不久,永曆政權的兵部尚書大器奉氷曆帝之命曾經對過石蛀。也就是說,秦良玉至死也沒有向清政權投降。
(明史秦良玉傳)後的讚語說,夫摧鋒陷敵,宿將猶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巢糧,崎嶇轉鬥,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彼仗鉞臨戎,縮肭觀望者,梘此能無愧乎”
對於秦良玉這位率領少數民族軍士作戰的女將軍,清人的竹枝詞中仍有懷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