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筍(竹枝詞)序文寫道:“鄧通之銅山,富人而乞丐也。張桓侯之刁鬥,武人而文雅也。秦良玉之白杆’,婦人而丈夫也。亦可謂之‘三反’。作(竹枝詞)詠之,其頌揚秦良玉“婦而丈夫”的一首寫道:
石柱變兵世共閣,桃花四馬破千軍。沙場不是奇男子,中幗如何肯贈君。別文藉(燕京詠古)也寫道:
石砬秦家好女鄧,桃花馬上笑勤王。請纓入覲天顏喜,蜀缽征孢惹禦香。
又有注文:
(崇禎遣錄):四川石石主女帥秦艮玉帥師勤王,召見賜彩幣羊酒,禦製詩旌之曰;“蜀缽征袍手製成,枕花馬上(聽雨摟隨筆)卷五。
132諳長級,
鹹豐時人楊甲秀(徙陽竹枝詞)也寫道:
桃花馬上請長纓,女將鎮邊領戍兵。
俠氣銪沉遺跡在,頷垣尚說女兒城。
原注說:
用明思宗贈秦良玉句。城在州東十裏許,相傳前明女將屯兵於此。
清人竹枝詞每多追憶著名“前明女將“秦良玉的文字,是耐人尋味的。
郭沫若也有(詠秦良玉四首)詩。其一石柱擎天一女談,提兵絕域事征遼。同名愧殺當時左,隻解屠名意氣驕。”其二:“兼長翰墨世俱欽,一襲征袍萬裏心。豔說胭脂鮮血代,誰知草檄有金音”其三:“平生報國屢爭先,隆武新頒瞬二年。八月關防來蜀曰,南朝天子又賓天。”其四:“萑苻滿目咎安歸漲地胡塵接紫微。無複當年風虎意,空餘白杆映斜暉。
秦良玉是著名女將。然而她的“白杆兵”中大多還是男性。不過,在秦良玉的部隊中,確實是有女性戰鬥人員的。(秦氏家乘)卷四之一(名故太子太保忠貞侯都督僉事總兵官一品夫人秦夫人忠州家祠碑記)有明確的記錄:
(問花女榭詩集)。
崇禎贈秦良玉詩有蜀銷征袍手製成,桃花馬!:請長羨0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郭沫若全樂》文學編第二卷……於馬練親軍,遴健,命女侍改男裝,壁奎一新,旌幢萬色。霜刀雪劍;天開果毅之營;錦傘繡旗,人識高涼之幕。
秦良玉親兵當年的住所,北京人稱之為“綿花胡同”。據說就是因為秦良玉平時訓練峒婦五百以為親兵,行則男裝,止則女裝,平時有暇仍然督之紡績。若幹年後,有人參觀這處“駐兵遺址''曾經題詩“至今秋風秋雨夜,仿佛笳聲雜紡聲”以為紀念。男裝兼女裝,笳聲雜紡聲,秦良玉女軍剛中有柔,剛柔相濟的風格,依稀可以想見。
紅娘子傳奇:明末農民軍中的女將和女兵管葛山人(平寇誌)卷六寫道流寇以馬為家,大頭領有六、七十騎,或百騎。小頭領亦二、三十騎。所乘止騾,其馬不輕騎,留為戰用。轉營時,惟以妻子牽之。衣服婦女器械等項,各載以驢。”可見,一般農民起義軍中多有婦女參與各種軍事活動。
明代末年,也有以女子為起義領袖的農民軍。
(太和縣禦寇始末)卷下可見以所謂“一條蛇”為名號的起義軍首領許氏,號‘一條蛇“身穿紅襖綠花肩原夫何舟。崇禎八年(公元“35年)九月,“一條蛇”被地方鄉勇俘獲。
最為著名的農民軍女將領,是“紅娘子”。
(小腆紀年附考)卷一寫道紅娘子作亂,擄(李)信去,強委身事之。(李)信不從逃歸。有司疑其為內應,執下獄。紅娘子來救,城中民應之,共出(李)信,往歸(李)自成,圖15)
毛奇齡(後鑒錄)卷五說:“河南舉人李岩者,故尚書李精白子也,原名信。(李)信以父閹黨,思湔其醜,嚐出粟千石,活饑民,饑民德之,稱李公子\會紅娘子賊起,紅娘子,踏繩妓也重(李)信,鹵(李)信去,強委身事(李)信,(李)信乘間逃歸,囚於官。紅娘子來救,破囚,饑民之德之者同時起,曰:‘李公子活我,今有急,乃殺知縣反而(李)信投自成,改名岩婦女組成普隊參與反抗明王朝的武裝鬥爭的實例,有清人彭孫貽(流寇誌)卷五記載的李青山起義軍的活動:
(崇禎十四年五月)賊首李青山(東平州人)七梁山泊,日操練士馬。太安土寇十餘萬掠寧梅、曲阜、兗州,婦女,蒙以甲仗,偽為男子守營。賊四出焚掠。
又同書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張獻忠“屠蘄州,犁其城,留婦女供拆毀,不力即殺”的記載,也反映了婦女參加平毀軍氺工事的勞作。
農民軍中多有婦女隨行的情形,可以從(流寇誌)的有關文字中得到片斷的反映。例如;(崇禎八年十二月)庚子廿四,追至子午穀,奪回子女二千口。
所搪子女瓦千,臨行不能多蒂,盡殺之而去。(卷二)(崇禎九年正月)闖大眾為理臣所控,分股而逃,半竄六合山中)半轄所婦女歸老營。(卷三)賊輜重婦女甚多。
(崇楨十三年十二片)闖將窮楚,不得他逐,食且盡,自徑者數,養子李雙喜救之,因盡殺營中所掠婦女,以五十鐵騎衝圍而南。(卷四)賊多負創不能靶,保婦女小子。(卷五)(張)獻忠步騎七十哨,分為四大奩。……婦女小子數萬。
南,六安失嶺之戰,老本賊被傷二頁餘,肩輿舁以行皆就僇,浮背滿林整,狐犬鳶鳥嗓呼相逐,臭達百裏。奪其騾馬數萬,婦女數千。(卷六)(崇禎十六年七;(張獻忠)複還嶽州,盡殺所齒婦女,投屍於江。(卷八)(順治二年)(李定國)趨諸軍婦女倥匆速裝。(卷一四)鬌據清人魏源(聖武記)卷一二(武事餘記掌故考證)說,李自成兵初稱百萬,及李赤心降何騰蚊,亦號稱五十萬。考史館諸王、諸臣列傳,則(李)自成悉眾至山海關實二十萬,又英親王自陝西追賊而南,(李)自成率兵十三萬及守湖廣兵七萬,亦共二十萬而己,則五十萬,殆家口婦女充數也。”就是說,農民軍人數眾多,是包括“家口婦女”在內的。
農民軍如此,官軍也同樣左良玉兵號八十萬,末年亦動言三十萬,高傑兵動言二三十萬,及降英王、豫王軍前,則左兵十萬,高兵十三萬而已。蓋平時亦家口老弱充數,及降時造冊解散,則水落石出也。”
其實,借婦女“充數”以壯軍威是一種可能,而當時多有婦女隨軍參與軍亊,也是比較普遍的情形。當然在正式“造冊”時,則不免“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