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搜羅的曆史資料,有些可能對這一問題的思索有所裨益,然而,在引錄和分析這些資料時,作者沒有來得及從這一角度多做思考以展開論說,這是不能不深引為遺憾的。

本書結稿時,想到了60年代初郭沫若涉及著名女將軍秦良玉。

郭沫若寫道,(四川日報)編輯同誌:七月二十一日給我的信,剪報李鑒同誌(青春換得江山壯)和讀杏的質疑,都收讀了。李鑒同誌在文章中引用了我為宜賓趙一曼烈士紀念館題的詩。關於秦良玉的問題,引起了讀者的詰問。問題既是因我而引起的,你們要我4寫點簡單的意見答複、我自應該接收這個任務。”“歌頌趙一曼同誌,我聯患到了秦良玉,這是使用了我國詩詞中‘以比起興’的傳統手法。例如,周代的(詩經)一開首慣以蓽木蟲魚來比讚人,(楚辭乂則慣以蘭蕙荷芷香草來擬賢人君子。但這井不是把草木蟲萆和人等同起來,也不是把蘭蕙荷芷和賢人君子等同起來。同樣,我也並沒有在趙烈士和秦良玉之間畫了等號。不,相差得很遠〗請把我的詩多看一兩遍吧。我自信對於趙一曼的歌頌是到了極端的高度,而使秦良玉所演的節目則隻是墊底菜而己。”

郭沫若又解釋說:“那嗎,為什麼在歌頌趙一曼同誌時要聯想到秦良玉呢這個心理過程倒很簡單。趙一曼是四川人,秦良玉也是四川人;趙一曼是女匣,秦良玉也是女性;趙一曼在東北抗日而棲牲於珠河,秦良玉也曾到東北去抗擊清兵(當時稱‘後金’,尚未稱‘清’,便宜上這祥說她們之間有著這些相似,故使我發生了聯想。”)

郭沫若又肯定了秦良玉北上請纓抗擊後金軍的節跡,以為“要稱秦良玉為4巾幗英雄’,似乎還不算得怎麼過分”,同時又指出了她和農民起義軍作過戰,“是她最不名譽的汙跡''他說,但幸而秦良玉的抗淸態度是終始一貫的”,“從這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而能反抗侵略,死不投降這一角度來看,我汄為秦良玉這個人物是不好完全抹殺的。何況提問的讀者也知道:她還是一位土司婆娘’(他在信中這樣稱呼她)!在今天,我們受過黨的教育,不少的同誌知道用階級觀點來看曆史問題,來評價曆史人物,這自然是很好的學術風氣。但我們也誠懇地希望:不要把今天的標準去衡量古人,更不要在衡古人時也犯上大民族主義的毛病。秦良玉是在三百五六十年前生在我們四川偏僻地區的一位女性,看來還是少數民族,而她不僅會帶兵打仗,卻還長籲詩文,這似乎是值得我們另眼相看的。

這封信,實際上作為反映當時社會思想潮流和文化學術風氣的一紙記錄,本身也是具有曆史意義的。

我們當然不反對“用階級觀點來看曆史問題,來評價曆史人物”,但是在討論一些具體曆史氺賣的時候,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求實求真,追求真正的客觀。本書在分析中國女子從軍的曆史時,出發點在於說明曆史書實本身,期望能夠不是從階級鬥爭史的角度,而是從社會文化演進的角度,把曆史這一層麵的有關真實現象推呈在讀者麵前。好在文化的進步已經邁入新的時期。我們在研究有關學術問題時,不必要再貼各種沒有實際意義的政治標簽了,也不用太多地擔心來自“左”的方麵的種種“質疑”和“詰問”了。

應當承認,中國軍審史、中國婦女史以至中國女子從軍史,對於作者來說,都是初次接觸的課題。這一初步成果中難以避免的種種疏失與誤見,切盼得到方家指正!

本書的寫作和玫定,得到中央黨校劉景彔教授、輝煌文化藝術工作室叢鳳輝女士、軍事誼文出版社張麗副社長的鼓劻。中國社會科學院高世瑜、宋超、定宜莊、吳玉貴、陳爽,中國人民大學裴國平,北京大學劉浦江,國家文物局宋新潮,中央黨校梅敬忠、薑躍、韓紅、錢鎮、王海光、李愨英、張文、劉說斌等先生或多有教示,或提洪了各種幫助。軍菸誼文出版社趙愛華同誌為書稿審定加工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謹此一並深致謝忱!

王子今

1997年9月9日初稿

1998年3月12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