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這是不行的!上將軍,如果真的采取了這樣的措施,我們秦國‘虎狼之國7的惡名就再也洗刷不掉了,“為什麼一定要洗刷這樣的名聲?軍人如‘虎狼軍隊如‘虎狼’,我想,這不是惡名,而是美名,衛先生說:“可是,上將軍,軍事的要旨總歸還是要救人,不是要殺人。我們看著這些饑餒的人們好不容易恢複了生機,如果再殺戮他們,將於心何忍呢”
“你這隻不過是婦人之仁,是不能強國,不能救民,也不能定天下的,白起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道;“起先我軍占領上黨,趙人卻並不從仁義之心出發,反而誘使上黨民眾棄秦而歸附於趙,這才挑起了這場大戰趙人反複無常,試想如果這30萬人趙卒再次挑起變亂,將置我秦軍於何地?在這太行山狹窄的穀道裏,又將有多少關中子弟流血喪生?”
“可是,按照上將軍的設想,東方人是會一齊罵我們秦人冷血無情的,“如果一定要承擔這種詛罵,我白起雖然隻是一介武夫,但是願意代我們的國家來承擔”
從上將軍白起所擔負的責任來考慮,衛先生不得不承認,他確實也很難。
衛先生事後曾經想,如果作客觀的分析,應當說,最主要的問題可能還在於體製的弊端在秦國的新占領區,軍事長官實際上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們在承擔軍事指揮任務的同時,也要負責地方的行政管理事務就長平地區的局勢而言,在受降之後,上將軍白起要負責組織調運近30萬降卒的冬衣和口糧,要負責安排他們集中整訓,要負責把他們妥善地安置到適宜的地方,此外,還要負責籌劃下一步的軍事部署和戰役準備。
以白起將軍的資質,要全麵地承當這一切,又要做到完滿而穩妥,實在是非常艱難的4回顧曆史,秦國在擴張領土的過程中所施行的對新區的治政策,有成功的,有失敗的。
秦穆公曾經號稱“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但是史籍記載秦與義渠的戰爭仍然持續了多年。公元前430年,“義渠侵秦至渭陰”,公元前320年,“義渠敗秦師於洛”,公元前318年,義渠敗秦師於李伯''實際上二直到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宣太後在甘泉宮誘殺義渠王,又起兵滅之,才初置隴西、北地和上郡,平定了西北,使西戎之地成為秦國對東方作戰的鞏固後方。
秦國對於巴蜀的政策,或許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回想秦惠文王後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張儀、司馬錯和都尉墨等率軍攻伐蜀國,很快就在蜀地建立了成功的統治。秦昭王時期和巴人訂立了盟約,宣布對當地原有的經濟形式和風''俗習慣都不以強力進行幹涉和變革,致使“夷人安之”。後來,巴人和蜀人都參加了秦軍征服楚地的戰役,並且有效地承擔了伐楚的主要的軍需供應。張儀是文職官員,當時任秦國丞相,他顯然在占領巴蜀之地的努力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衛先生想象,如果蜀地政策隻是由名將苛馬錯來主持,秦蜀關係的曆史可能將會是另外一種局麵。
衛先生看得出,白起對趙軍降卒的處置方式已經考慮了許久,他已經分柝了各種可能,準備了各種對策。他大概已經不容易再改變自己作出的基本決策了。
上將軍白起麵容嚴肅地對衛先生說,“你應當幫助我,為我的計劃考慮周密的細節。而且,切記一定要嚴格保守機密,數十萬人的秦軍與數十萬人的趙軍會戰於長平,當時的戰地,占據著長平水衝積的寬度有限的穀道。數十裏間,都是兩軍的營地。據《上黨記》這部書記載:
長平械在(上黨)郡之南,秦壘在械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裏。……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裏東西二十餘裏,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
就是說,在長平故城的左右,沿著山麓,在長平水的坡岸上,橫貫南北50多裏,東西20多裏的地域內,全都是秦軍和趙軍當時的營壘,殘垣斷壁直到多年之後猶有遺存按照秦軍最高統帥的命令,趙軍在舊有營壘中集結,然後列隊前往“草方”南倆的一個山穀等候整編
因為穀口築有秦軍的壁壘,緊緊地扼控住整個山穀,趙軍降卒進入穀中,必須從秦壘中通過,趙軍士卒步行經過秦軍壁壘時,看到秦軍營帳列置齊整,崗位分設謹密,軍容威儀嚴正,都紛紛稱羨不已。
一個年紀看起來很輕的士兵低聲說道,如果在這樣的軍叭中作戰,大概一定是常勝的吧”
另一個年長者問:“怎麼?你準備加入秦軍了?”
“不是我們準備不準備加入的問題,不是說‘整編’嗎?難道不是收編到秦軍裏嗎”
另外一個年齡更小,看來隻有十四五歲的小個子趙卒用袖子擦了一把鼻涕,說道:“我想,一整編,一定要發新衣服了,一定可以吃飽了!”
“是啊,我們趙軍雖然戰敗,畢競仍然是中原諸國中訓練有素的最強大的軍隊呀。秦人要和韓、魏。齊、楚決戰,當然要靠我們這支力量,“如果秦軍首先進攻我們邯鄲呢”
“那麼,我一定還是要逃到對麵的趙軍中去,“趙軍不會因為我們曾經投降過秦人,就殺害我們吧”那位年長者說:“不會的。相反,倒是秦人,從來都是鄙視和仇視被敵軍俘虜的軍人的,對於降卒,當然更是敵視,“這麼說,我們今後一定是凶多吉少了?”
大家幹是都不再說話,隻是默默地走路。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問道:“但是,我怎麼聽說,秦穆公的時候,秦軍的孟明視將軍、西乞術將軍和白乙丙將軍都曾經被晉軍生俘,但是逃回秦國後,仍然受到重用呢”
那年長者答道:“那是因為,這三位將軍都是秦國顯貴的子弟,他們率領的遠征軍在崤山被晉軍截擊,全軍覆滅而出征之前,他們的父輩百裏奚和賽叔是極力勸止這次軍事行動的。而秦穆公因為沒有聽從這兩位老臣的勸阻,以致使秦軍大敗,所以深懷愧疚。”
“聽說趙括將軍這次出征長平前,他的母親,馬服君的夫人也是反對任甩馬服子為將的這倒是和百裏奚和騫叔哭師的故事有些相像呢,那位年長者又慢慢地說道;“你們知道嗎,當年晉軍大玻秦軍,活捉了三位秦國的將軍晉文公的夫人是秦國女子,她對剛剛即位的晉襄公說:秦穆公痛恨這三人至於骨髓,希望能把他們轉交秦國讓秦君得以烹殺他們。以快其心。’晉襄公這才同意送歸這三位秦將,秦穆公於是身穿素服,出城親自迎接,淚流滿麵地對三位秦將諡,‘我不聽百裏奚和褰叔的勸止,而使你們三位受辱,你們三位哪裏有什麼罪過呢?你們隻是應當悉心鑽研兵學,整訓軍隊,誌在雪恥不可懈怠後來,秦軍果然實現了大畋晉人的複仇計劃6要知道,晉文公夫人當時所說的痛恨這三人入於骨髓,亟欲烹殺,以快其心的話,其實才是秦人在一般情況下對生俘、生降者的態度呢“對了,我也聽人說,秦人從來都是對死,看得比較輕,但是對‘辱’卻看得特別重,騎馬走在這隊趙軍降卒旁邊的黑夫,恨恨地看著這些嘮嘮叨叨的家夥,確實感到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