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平坑卒到新安坑卒(1 / 3)

回顧曆史,似乎可以看到。秦與趙之間,似乎有永遠解不開的孽緣。

趙國盡管曾經經曆了長平一戰致命的慘敗,後來軍力仍然得以重新崛起。在列國爭強、中原逐鹿的戰爭中,仍然可以看到趙國軍人出色的表現。公元前251年,廉頗將軍率師大敗燕軍,進圍燕都,第二年,廉頗軍再圍燕都。公元前249年,廉頗伐魏,大勝。此後,在秦始皇時代統一中國的戰爭中,趙國軍人也進行過英勇的抗爭,名將李牧不僅在公元前243年攻燕取勝,還曾經在公元前233年和前2從年兩次大敗秦軍。

秦實現統一之後,秦始皇多次出巡,鎮撫東方,最終在東巡途中病死在趙國故地沙丘平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爆發大澤鄉起義。東方各地民眾紛紛奮起反抗秦王朝的統治。項羽率領的起義軍主力演出了破釜沉舟的壯麗史詩,在钜鹿會戰中一舉擊敗秦軍。

钜鹿,也是趙國故地。

項羽收容秦軍降卒,西進時擔心發生變亂,於是在公元前206年十一月的一個夜晚,擊坑殺秦降卒20餘萬於新安城南。

後人多把這一事件與白起坑殺趙降卒對比,以為是一種曆史的報應。例如,明代詩人王世貞在《過長平作長平行》一詩中。就曾經這樣寫道:

世間怪事哪有此,四十萬人同死。

白骨高於太行雷,血飛迸作汾流紫。

銳頭豎子何足雲,汝曹自死平原君。

鳥鴉飽宿鬼車哭,至今此地多愁雲。

耕農往往誇遺跡,戰鏃千年土花碧。

即令方朔澆豈散,縱有巫鹹招不得。

君不見,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萬鬼聲啾啾,郭開賣趙趙高出,秦璽也送東諸侯。

所謂“新安一夜''“二十萬鬼”一句,就是以曆史輪回的角度,談到長平秦坑趙卒和新安楚坑秦卒兩次事件的關係又有人作《長平箭頭歌》,其中寫道:《太白星流犯食昴,邯鄲軍餓廉頗老。穀口悲風送冷雲,不許東方發紅照,綠衫小吏倚驛門,箭頭拾自王報村。土花畢碧古血死,剩此寸鏑鳴秋冤。”詩人又針對“毒雨崩城戰壘隳,猶見沙堉未埋骼的情形,責問道“挾詐殺降誰籌策”詩人接著又筆鋒一轉,將長平坑卒事件和新安坑卒事件聯係起來3丹林一水消涓流,上覺嵬哭韓陘愁。

四十萬人同六葬,蒿塢剪草迷青丘莫嗅箭頭腥,莫灑長平涕,坑趙坑秦同一例。

償爾新安一半魂,複仇窖得虞姬婿白起在長平坑趙卒40萬人,而項羽在新安坑秦卒20餘萬人,所以說對於長平死難者,“償爾新安一半魂''所謂“坑趙坑秦同一例”,發現了曆史現象的驚人的相似。而把項羽新安“坑秦”看作白起長平“坑趙”的一種“複仇”形式的見解,體現出一種獨特的曆史觀與獨特的戰爭觀,也是後來讀史的人們以為可以回味無窮的9後來的許多曆史評論家,往往把關係長平數十萬趙軍將士喪生的責任,都集中放在趙括一個人的肩上唐代詩人胡曾在《長平》詩中寫道:

回顧曆史,似乎可以看到。秦與趙之間,似乎有永遠解不開的孽緣。

趙國盡管曾經經曆了長平一戰致命的慘敗,後來軍力仍然得以重新崛起。在列國爭強、中原逐鹿的戰爭中,仍然可以看到趙國軍人出色的表現。公元前251年,廉頗將軍率師大敗燕軍,進圍燕都,第二年,廉頗軍再圍燕都。公元前249年,廉頗伐魏,大勝。此後,在秦始皇時代統一中國的戰爭中,趙國軍人也進行過英勇的抗爭,名將李牧不僅在公元前243年攻燕取勝,還曾經在公元前233年和前2從年兩次大敗秦軍。

秦實現統一之後,秦始皇多次出巡,鎮撫東方,最終在東巡途中病死在趙國故地沙丘平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爆發大澤鄉起義。東方各地民眾紛紛奮起反抗秦王朝的統治。項羽率領的起義軍主力演出了破釜沉舟的壯麗史詩,在钜鹿會戰中一舉擊敗秦軍。

钜鹿,也是趙國故地。

項羽收容秦軍降卒,西進時擔心發生變亂,於是在公元前206年十一月的一個夜晚,擊坑殺秦降卒20餘萬於新安城南。

後人多把這一事件與白起坑殺趙降卒對比,以為是一種曆史的報應。例如,明代詩人王世貞在《過長平作長平行》一詩中。就曾經這樣寫道:

世間怪事哪有此,四十萬人同死。

白骨高於太行雷,血飛迸作汾流紫。

銳頭豎子何足雲,汝曹自死平原君。

鳥鴉飽宿鬼車哭,至今此地多愁雲。

耕農往往誇遺跡,戰鏃千年土花碧。

即令方朔澆豈散,縱有巫鹹招不得。

君不見,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萬鬼聲啾啾,郭開賣趙趙高出,秦璽也送東諸侯。

所謂“新安一夜''“二十萬鬼”一句,就是以曆史輪回的角度,談到長平秦坑趙卒和新安楚坑秦卒兩次事件的關係又有人作《長平箭頭歌》,其中寫道:《太白星流犯食昴,邯鄲軍餓廉頗老。穀口悲風送冷雲,不許東方發紅照,綠衫小吏倚驛門,箭頭拾自王報村。土花畢碧古血死,剩此寸鏑鳴秋冤。”詩人又針對“毒雨崩城戰壘隳,猶見沙堉未埋骼的情形,責問道“挾詐殺降誰籌策”詩人接著又筆鋒一轉,將長平坑卒事件和新安坑卒事件聯係起來3丹林一水消涓流,上覺嵬哭韓陘愁。

四十萬人同六葬,蒿塢剪草迷青丘莫嗅箭頭腥,莫灑長平涕,坑趙坑秦同一例。

償爾新安一半魂,複仇窖得虞姬婿白起在長平坑趙卒40萬人,而項羽在新安坑秦卒20餘萬人,所以說對於長平死難者,“償爾新安一半魂''所謂“坑趙坑秦同一例”,發現了曆史現象的驚人的相似。而把項羽新安“坑秦”看作白起長平“坑趙”的一種“複仇”形式的見解,體現出一種獨特的曆史觀與獨特的戰爭觀,也是後來讀史的人們以為可以回味無窮的9後來的許多曆史評論家,往往把關係長平數十萬趙軍將士喪生的責任,都集中放在趙括一個人的肩上唐代詩人胡曾在《長平》詩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