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傳哪吒大尖槍,不一時已自精熟。哪吒就要下山報仇。其人曰,槍法好了,麻你腳踏風火二輪,另授靈符秘訣其人又付豹皮囊,囊中放乾坤困、混天綾、金磚一塊,“你往陳塘關去走一遭。”哪吒叩首,拜謝師父,上了風火輪,兩腳踏定,手提火尖槍,逕往關上來。詩曰:兩朵蓮花現化身,靈珠二世出凡塵。手提紫焰蛇矛寶,腳踏金霞風火輪。……挪吒“割肉刻骨還父''因而才能夠神力無窮,日行萬裏,遨遊天際。
吒神話的原型,一說取自毗沙門天王之子嘛吒太子的事跡。似乎是吸收了外來的文化因累,才產生了這種無君無父的神行”的英雄。<西遊記>中神通廣大,一個筋鬥翻十萬八千裏的孫悟空原本是石猴出身,有的學者認為,其形象的塑成,也受到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風神之子”神猴哈努曼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平生搜遊四方的,還有行蹤無定的雲遊僧道們。他們行曆四方,求師問道,“雲遊恣霞宿”海夜與龍期全身心沒浴在充滿宗教理想之光的和祥自由的境界中。宋代僧人可士曾經作有<送僧詩>:“一缽即生涯,隨緣度歲華。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家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他年訪禪室,寧憚路歧賒!”就表現了這種生活的特殊情趣。
士人也有對這種生活情趣表示欣賞的。蘇軾曾經寫過一組<次韻子由所居六詠>詩,其四寫道:
井水分西鄰,竹蔭借東家。
蕭然行腳僧,一身寄天涯。
他在<與廣西憲曹司勳貼>中曾經說道某惟少子隨侍,全是一行腳僧,但吃些酒肉耳。”士大夫要車受行腳僧的精神自由,但仍然要“吃些酒肉''因為終竟不能耐受物質上的清苦和旅途的琅辛。範成大<南塘客舍>詩中,有這樣的詩句:
君肴坐賈行商轚,誰複從容唱《潸城》。
體味到同是出行,而心境或各有不同。其實,無論是誰,對於旅行艱苦的直接體驗應當是大體相近的。唐人魏扶所作的一字至七字詩<賦愁>,綜述愁思種種,大多都是行旅在外的感受:
愁。
迥野。深秋。
生枕上起眉頭。
閨閣危坐。風塵遠遊。
巴獾啼不住。穀水咽還流。
送客泊舟入浦。思鄉望月登樓。
煙波早晚長羈旅。弦管終年樂五侯。
如果說行商孜孜逐利,浮逃人浪跡天涯,行腳僧道蕭然遠遊,是與軍人、役人、吏人、學人情形有所不同的出行活動,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對農業小生產方式主要表現為土地和家族的束縛,表現出了較為積極果敢的態度。正因為如此,他們曆代都被看作背棄“本業”的下流末民。從而備受歧視。
宋代詩人高翥曾作<船戶>詩:
盡將家具載輕舟,來往長江春複秋。
五世兒孫居柁尾,四方知識會沙頭。
老翁麻起占風信,少婦展妝照水流。
自笑此生溧泊甚,愛渠生理付浮悠。
“四方知識原意是指四麵八方熟識的人。如果我們以“知識”的現代語意來理解,或許也並不背離詩人的本意。就是說,可以理解為他們具有某種童義上的文化的優勢。盡管如此,這些從亊轉運而世代飄泊的船戶,社會地位卻非常低下,有的地區直至近代還稱之為“水上人”或“晉民”,被看作等級低於陸上人的賤民。其原因,無非是因為他們的營生手段與以土地為根基的封建農業經營方式存在著差異。
因五石書係無才不取係明時,思甸東溪守故籬。不厭尚平媒早,卻嫌令去官遲。
竿受蛩聲鉺秋急,山裏蟬聲薄暮悲。
寂寞柒門人不珣,空林拽與白雲耘。
[庸]王:<早秋山中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