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安可仰,徒此清芬唐代隱逸詩人還有隱於茅山的飆況,隱於嵩山的盂郊,應於少寶山的盧仝,隱於王屋山的李商,於鹿門山的皮日休,隱於丹限曲阿的張右,隱於鬆江甫裏的陸龜蒙等等,都有佳作傳世。以浪漫豪放見稱的李白,也曾經數次隱居,他起初從東嚴子隱於岷山之陽,後來又同孔巢父等隱於徂徠山,天寶初年,又與吳筠一同隱居於剡中,天寶十四年,又人隱廬山。他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山中答俗人>、<送裴政韓準也巢父還山>等詩作,都作於隱居期間。王維作官作到太樂丞、右拾遺,但晚年得輛川別業,遂與世絕。他的<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裏訪逸人不遇>詩,吐鼉出對隱居生活傾心欣賞的態度:
桃黴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應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外青山如屋裏,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鬆盡老作龍鴒。
宋代雎逸詩人以林逋較為著名,從他的《湖上除居》詩,可以看到這種與世絕的生活的幽靜而多趣的魅力:
湖水入蘺山繞舍,脒居應與世相違。
閉門自掩蒼苔色,米客時悚白鳥飛。
賣藥比嚐嫌有價,灌終亦愛無機。
知何天竺林間路,猶到秋深夢翠微。
雖然同是思士,內心世界卻往往全然不同林逋的<深居雜興六首小序>中說:“諸葛孔明、謝安石畜經濟之才,雖結廬南陽,攜妓東山,未嚐不以平一宇內,躋致生民為意。”有的隱士,確實以隱居待時,出則為王者師,作為理想際遇。曾鞏說,潛遁幽抑之士,誰不有望於世”範仲淹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主張士也應相機介人政治鬥爭。南宋時期本身有豐富的政治生活經曆,始終積極參議軍政大事的陸遊在<過野人家有感>中卻說射供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陽未必非。”曆史上確實也有無條件地始終取不從政態度的隱士,如粱父、嚴光等人,是以隱居山林的生活終其一生的這種終生寄意流雲鬆風的隱者,恐怕大多沒有在曆史上留下姓名。
韓愈在〈後二十九日複上宰相書〉中說,山林者,士之所獨善自養,而不優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憂天下之心,則不能矣。”事實上,隱士之中有以在野之身應在朝之命者,有以在野之名務在朝之實者,甚至有以在野之途求在軔之位者5種種以退為進的譫迸,使得隱逸生活未必那麼恬靜淸雅。有的學者指出,大約漢代以前的譫士希望社會能遺忘他們,有所創作則之名山,所以很少看到這一時期他們抒發胸中不平的作品。漢代以後,尚士起了質的變化,他們企圖利用民眾棬拜他們的心理,以求富貴顯達,他們的作品也力求表現自己,希求引起社會的關注。
我們不準備在這裏討論中國古代磨士的參政意識與參政機會。無論是終身的隱士也罷,暫時的士也罷,他們隱逸山林的生活形式籌是相近的。胸翔明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說明稍神寄托與物質依恃,都在於田地園林。他們的生活實際上是—種精神方麵更為開展、更為自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的生活。
高山安可仰,徒此清芬唐代隱逸詩人還有隱於茅山的飆況,隱於嵩山的盂郊,應於少寶山的盧仝,隱於王屋山的李商,於鹿門山的皮日休,隱於丹限曲阿的張右,隱於鬆江甫裏的陸龜蒙等等,都有佳作傳世。以浪漫豪放見稱的李白,也曾經數次隱居,他起初從東嚴子隱於岷山之陽,後來又同孔巢父等隱於徂徠山,天寶初年,又與吳筠一同隱居於剡中,天寶十四年,又人隱廬山。他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山中答俗人>、<送裴政韓準也巢父還山>等詩作,都作於隱居期間。王維作官作到太樂丞、右拾遺,但晚年得輛川別業,遂與世絕。他的<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裏訪逸人不遇>詩,吐鼉出對隱居生活傾心欣賞的態度:
桃黴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應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外青山如屋裏,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鬆盡老作龍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