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靴漸廢(2 / 2)

通過這種種似乎也厲於交通費用的支出,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在腐畋的專製製度下,推進文明進步的社會性的交通事亞為什麼總是難以得到發展了。

清人金安清<水窗春囈>中有“方靴漸廢”條,其中這樣寫道:

京朝官皆用方靴,外官道府以上亦然,即州縣及司道首領官皆如之,蓋雍容抱笏之象自甲午以後,一概用尖靴,雖朝端大老及詞林中皆是,且多薄底不及數分者,取其行走便摟合京械惟卓相一人方靴而已。識者皆憂其兵象他還注意到:

自來戲劇皆用鼠腔,其時亦全改“二黃”及“西皮”者,尤厲激烈,如聞變微,時局乃亦與之轉移,可畏也!

隨著時局的變易,戲曲也轉而興起“亢厲瀲烈”之聲,說明社會生活節奏在外來衝擊下終競發生了演進。而以往厲於“雍容袍笏之象”

在官場普遍流行的方靴,終於也開始被“行走便捷”的尖靴所取代所謂“識者皆憂其兵象”,注意到這一變化與戰爭形勢相關。可是從文化史的角度看,這種與交通效率有關的社會生活節奏的變化,確實可以說是文化進步的征象。

作為新時代文明的車輪的新的交通形式,以機器生產的強大衝擊力震撼著傳統農業社會。受到破壞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其頑固的文化慣性進行著持久的抵抗。其形式之一,是破產的農省代思想者文庫民、失業的手工業工人和以前專事運輸的腳力、水手們對新的交通設施的暴烈的破壞活動。

義和團把火車稱作:“鐵蜈蚣”“娛蚣”,是生於陰濕之處的毒蟲,曆來被列為“五毒”之一。曾經活動於河北南宮的閻書勤領導的義和團所散發的揭貼中,有這樣的內容:

神助舉,義和團,隻因鬼子鬧中原。

天無雨,地焦幹,隻因鬼子止住天3天爺惱,仙爺煩,一同下山把道傳。

神出洞,仙下山,附著人體把舉玩3撖鐵道,拔線杆,緊急毀壞大輪船3大法鬼,心擔寒,英美摁俄盡蕭然。

號召對鐵路、輪船和通信設施進行“緊急毀壞”。山東夏津流傳的義和團歌謠,也唱道:

先學義和拳,後學紅燈照。

殺了洋鬼子,滅了天主教。

掘了洋線杆,挑了大車道。

義和團散發的宣傳品中,還可以看到大量對新的交通方式抱敵視態度的內容。例如(涿州鄧家窯碑文)所謂“電線不長久''<乩語義和拳歌>所謂“兩條鐵線工不久”,<玉皇托夢傳單>所謂“奠坐火車貪快,惟恐死在鐵軌之中”等等。義和團確實也有砍毀線杆、拆斷鐵軌的行動盡管從整體上看,義和團運動的主流代表著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進步方向,然而對近代交通方式的仇視和破壞,則暴餺出農民和手工業者在長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背景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保守心理和落後意識。

通過近代與現代150年的曆史的回頋,我們似乎還可以說,正是與此類似的種種陳舊的文化觀念,對於文化的進步與更新來說,其實是較之專製主義製度更為嚴重的癉礙。

曆史總是能夠衝越種種癉礙曲折地前進。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竒異多彩的經曆,被人們看作時代轉換的象征。他在紫禁城內的幽居生活中,知道了西方人發明的通訊工具電話的功用,又接受了英籍敎師莊士敦臢送的—輛自行車,於是開始了體驗新的交通方式的實踐。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他記述了命令內務府在宮中安裝電話,然後利用電話和著名京劇演員楊小樓以及胡適博士開玩笑的故事。他還寫道:

我對例行的儀注表示了厭倦,甚至連金頂黃轎也不愛乘坐。為了猗自行車方便,我把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方便的宮門門檻,叫人統統鋸掉。

中華帝國的末代皇帝終於厭棄了金頂黃轎甚至騎著體現西方奇技淫巧的自行車在宮殿之間往來。莊士敦在<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還寫到溥儀“堅持非買輛汽車不可”的思望終於實現的故事。

莊士教還回記說,在他主持管理和園時,還曾經專門設計製作了適合傅儀學習劃船的小艇。

在紫禁城這一封建中國的最後據點中,傳統的製度、傳統的觀念終於也顯現出黃昏時分的蒼涼之色。古老的具有明顯隔絕封閉特點的交通文化,正如那被“統統鋸掉”的宮門門檻一樣,在近代新的文化浪潮的衝擊下終於開始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