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代中國交通模型(2 / 3)

18明年李鴻聿向從來沒有見過鐵路的慈禧太後進獻“火輪車”和“機器車”,也就是小火車。同年冬,在紫禁城以西的太液他西岸,開工修建了一條供表演和試車的窄軌鐵路。這條鐵路南起中南海紫光閣,一路北進,又沿北海西岸北行轉東,至鏡清齋(今名靜心齋)前的碼頭而達終點。當時有稱“紫光閣鐵路”者,又由於位於大內之西苑(北海和中南海的總稱)內,又稱作“西苑鐵路”。

這條宮苑中修造的小鐵路,使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第一次看到了這種行駛速度和運載董均為人力、畜力所遠遠不及的先進的交通方式。它通行於宮苑禁地,當然不能使社會交通活動直接受益,但是當時一些出人內廷的王公顯貴以及翁同和一類權臣,也都藉此開了眼界。

此忌,慈禧在上諭中表霣出傾向於修路的態度。1889年8月,光緒帝親政之後,正式委派李鴻章、張之洞會同海軍衙門“妥籌開辦”修路事宜,修路派的主張取得了勝利。就連以為年“五月地震,七月西山發較,十二月太和門火,皆天象示儎''為“火輪馳鶩於昆明,鐵軌縱橫於西苑”而“憂心忡忡”,一向力主反對修路的翁同和,也一反故態,提出可以先於邊地試行,以便運兵。

中國興修鐵路,曾經經過了如此長久的持續辯論,而最後得到大體一致的結論又是通過如此奇特的方式,這在世界交通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但不管怎麼說,興建鐵路的計劃畢競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許可而開始認真實施了。這當然是社會前進的標誌之一。

從中國初建鐵路至清末止及完成官修鐵路13條:京漢鐵路,京奉鐵路,津浦鐵路,京張鐵路,滬寧鐵路,滬杭南鐵路,正太鐵路,汴洛鐵路,道清鐵路,廣九鐵路,株萍鐵路,吉長鐵路,齊鐵路。

商辦鐵路4條:新寧鐵路,南潯鐵路,津廈鐵路,捆汕鐵路。此外,還有中外合辦及外人承辦的鐵路,最著名的,有日本人經營的南滿鐵路、俄國人經營的中東鐵路、徳國人經營的膠濟鐵路、法國人經營的滇越鐵路等。大致在鐵路通達的地區,社會聯係加強了,文化麵貌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詹天佑主持的鐵路修建工程的成功,應當作為這一時期文化進步的突出象征之一詹天佑是我國第一代鐵路工程專家。

翁文恭公日記冊二七罄奮代思想者文庫1905—1909年,他主持修建了我國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今京包線北京至張家口區段〉。在修建中,他巧妙地運用“人”宇形線路以減緩坡度,並且利用“豎丼施工法”開挖鍵道,提高了效率,縮短了工期。通過這一工程的完成,培養出了我國第一批鐵路工程師,為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作了積極的貢獻。

回飄近代中國的曆史,人們或許會提出這樣的問埋:

是不是與現代交通形式相聯係的,必然是先進的文化形態呢?

是不是為了謀求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必須絕對地要以交通建設為第一要務呢?

回答應當是否定的。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單純的交通技術本身,而在於更深層的文化結構。我們回顛交通交往與文化發展的曆史,正是期望尋找這種種現象的最原始的文化基因。

中國交通交往不發達因而導致形成文化封閉形態的最基本的原因,除了地理環塊的限製之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總結。

1.傳統經濟形式中國傳統的單一的農業經濟,長期以來,取徹底個體化、以一家一戶為自給自足的單位的形成。這種相互間嚴格封閉的體係,形成了狹隘、短視、閉塞、自守的心理趨向,並且具有強勁的曆史傳遞力量,至今依然表現出明顯的影響。陳獨秀在一篇題為<卑之無甚高論>的隨感錄中寫道:“中國人民簡直是一盤散沙堆蠢物,人人懷著狹隘的個人主義,完全沒有公共心”。這雖然是激憤之辭,卻鮮明地指出了中國國民性中隔絕封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