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文昌帝君功過格》,是曾經流傳很廣的民間功過格的代表作。其中《居官第七》的“內輔功格”中寫道:“竭忠盡禮,千功。”這當然是很正常的。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倫常第一》中的“仆婢功格”竟然有這樣的內容:“化一人忠信慈仁,百功。”這是社會極下層的人們也不能不關心“忠”的實例。“忠”怍為傳統道德準則的強勁的社會滲透力,確實令我們不能不深感驚異。
清人沈捷《增訂心相百二十善》,被收入張潮所輯《昭代叢書》中,其中列舉心之善相120種,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120種心之善相中,第1種就與“忠”有關:立身師法,當以古人忠孝為歸;便終身韋布,亦須堂堂地做個人。
“忠”被看作“堂堂地做個人”的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出現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文昌帝君功過格》,是曾經流傳很廣的民間功過格的代表作。其中《居官第七》的“內輔功格”中寫道:“竭忠盡禮,千功。”這當然是很正常的。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倫常第一》中的“仆婢功格”竟然有這樣的內容:“化一人忠信慈仁,百功。”這是社會極下層的人們也不能不關心“忠”的實例。“忠”怍為傳統道德準則的強勁的社會滲透力,確實令我們不能不深感驚異。
清人沈捷《增訂心相百二十善》,被收入張潮所輯《昭代叢書》中,其中列舉心之善相120種,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120種心之善相中,第1種就與“忠”有關:立身師法,當以古人忠孝為歸;便終身韋布,亦須堂堂地做個人。
“忠”被看作“堂堂地做個人”的最基本的素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