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蒙學“忠”教(1 / 1)

明人司守謙的《訓蒙駢句》中,也有“報國忠臣心秉赤”的文句。明人程登吉《幼學瓊林》:“嶽飛背涅‘精忠報國’”,又如清人車萬育《聲律啟蒙》:“忠心安社稷”,清碩果山人《訓蒙增廣改本:“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名賢集》;“忠臣不事二君王”等,也都反映了當時“忠”的觀念在民間的普及。

清人周保璋《節增三字經》將《三字經》中“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改寫為:“慈者父,孝者子,良者兄,悌者弟,義而聽,夫與婦,惠而順,長與幼,君則仁,臣則忠,此十義,天下通,清代流行的其他蒙學讀物,如劉增碌《演三字經》:“三尚者,忠賢文;三立者,德功言,又如管芳《家常語》:“若是作官,莫壞良心,實心愛民,盡心報君”謝泰階《小學詩》:“若到為官日,須知報國恩“國事如家事,榮身須致身。怍忠才盡孝,勉力學純臣羅澤南《小學韻語》也寫道:“與子言孝,與臣言忠。”其中還有這樣的文句:

君尊臣萬世之綱。元首宜明,股肱宜良。以忠報國,隨位皆然。

大臣以法,小臣以廉。

匡救其惡,將順其美。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毋避艱險,毋戀富貴。

患得患失,無所不至。

堯舜其君,堯舜其民。

論道經邦,輔相太平。

可以寄命,可以托孤。

一臨大節,死生不渝。

我們還應當看到,南宋人陳淳在《經學啟蒙》中說:“言忠信,行篤敬,又說:“執事敬,與人忠,顯然這裏所說的“忠”,井不完全是指事君的“忠”。由於這類讀物的讀者麵主要是社會下層民眾,所以作者一般更側重於對處理日常社會生活的道德準則的訓導,於是往往對於“孝”的鼓吹更重於“忠”。而“忠”的內涵,有時也指平等關係中的“忠信”、“忠誠”、“忠厚”、“忠直”,即樸實公正無私的道德品性。如清人劉沅《蒙訓》:

大者在五倫:君臣尊卑別。

父母即是天,兄弟如手足。

夫婦要和諧,朋友忠信切。

五倫果然敦,天地一氣接。

“忠”,在這裏顯然是指與“朋友”交往的道德準則。

明人司守謙的《訓蒙駢句》中,也有“報國忠臣心秉赤”的文句。明人程登吉《幼學瓊林》:“嶽飛背涅‘精忠報國’”,又如清人車萬育《聲律啟蒙》:“忠心安社稷”,清碩果山人《訓蒙增廣改本:“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名賢集》;“忠臣不事二君王”等,也都反映了當時“忠”的觀念在民間的普及。

清人周保璋《節增三字經》將《三字經》中“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改寫為:“慈者父,孝者子,良者兄,悌者弟,義而聽,夫與婦,惠而順,長與幼,君則仁,臣則忠,此十義,天下通,清代流行的其他蒙學讀物,如劉增碌《演三字經》:“三尚者,忠賢文;三立者,德功言,又如管芳《家常語》:“若是作官,莫壞良心,實心愛民,盡心報君”謝泰階《小學詩》:“若到為官日,須知報國恩“國事如家事,榮身須致身。怍忠才盡孝,勉力學純臣羅澤南《小學韻語》也寫道:“與子言孝,與臣言忠。”其中還有這樣的文句:

君尊臣萬世之綱。元首宜明,股肱宜良。以忠報國,隨位皆然。

大臣以法,小臣以廉。

匡救其惡,將順其美。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毋避艱險,毋戀富貴。

患得患失,無所不至。

堯舜其君,堯舜其民。

論道經邦,輔相太平。

可以寄命,可以托孤。

一臨大節,死生不渝。

我們還應當看到,南宋人陳淳在《經學啟蒙》中說:“言忠信,行篤敬,又說:“執事敬,與人忠,顯然這裏所說的“忠”,井不完全是指事君的“忠”。由於這類讀物的讀者麵主要是社會下層民眾,所以作者一般更側重於對處理日常社會生活的道德準則的訓導,於是往往對於“孝”的鼓吹更重於“忠”。而“忠”的內涵,有時也指平等關係中的“忠信”、“忠誠”、“忠厚”、“忠直”,即樸實公正無私的道德品性。如清人劉沅《蒙訓》:

大者在五倫:君臣尊卑別。

父母即是天,兄弟如手足。

夫婦要和諧,朋友忠信切。

五倫果然敦,天地一氣接。

“忠”,在這裏顯然是指與“朋友”交往的道德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