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忠”的象征符號(1 / 1)

7、“忠”的象征符號

“忠”的觀念深入到社會意識中,在文化形式中自然有所表現。“忠”的物化象征的出現,就是這種文化表現之一。

忠窖因葵花向日,古時有稱葵為“忠客”的說法宋人姚寬《西溪叢語》卷上有“張敏叔《十客圖》”條,其中寫道:“昔張敏叔有《十客圖》忘其名。予長兄伯聲嚐得三十客:牡丹為貴客,梅為清客,……丁香為情客,葵為忠客,含笑為佞客。”

忠泉《後漢書耿恭傳》記載:耿恭為戊己校尉,屯兵西域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匈奴破殺後車師王,圍攻金蒲城,耿恭“乘城搏戰”,以強弩毒箭退敵。七月,匈奴再次來功,為耿恭挫敗後,“遂於城下擁絕澗水''耿恭在城中穿井,深15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耿)恭仰歎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有頃,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乃令吏士揚水以示虜。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李賢注引《東觀記》曰:“(耿)恭親自挽籠,於是令士且勿飲,先和泥塗城,並揚示之範曄在本傳末尾“讚曰”感歎道:“慊慊伯宗,枯泉飛液。”

後來人們,根據這一曆史故事,以“忠泉”讚美將帥盡忠守節的精神北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忠泉出井,孝筍生庭。”又《周太子少保步陸逞神道碑》:“忠泉暗漏,孝筍寒生。”宇文憲史稱“素善謀,多算略,尤長於撫禦,達於任使,摧鋒陷陣,力士卒先,群下感悅,鹹為之用”,“以介弟之地,居上將之重,智勇冠世,攻戰如神,敵國係以存亡,鼎命由其輕重”。步陸逞即陸逞,原姓陸,魏文帝賜姓步六孤氏。陸逞家族“時輩皆以驍勇自達,唯逞獨兼文雅”,本人有“參大丞相府軍事”,“進驃騎大將軍”的經曆從庾信使用“忠泉”文辭的情形,可以知道這一典故主要用於作為軍事將領效忠帝王的讚詞。

據《嘉慶重修一統誌》卷一〇八,台州府又有“忠孝泉”。

忠劍又是這位庾信,在《周驃騎大將軍開府侯莫陳道生墓誌銘》寫道:“匣有忠劍,庭流孝泉”注者以為“言其世以忠孝相傳”。所謂“庭流孝泉”,當是套用“孝筍生庭”語,“忠劍”則出典未明,可能隻是象征語言。

忠烏楊維楨《丈人烏樂府》:“烏入丈人廬,聒聒鳴座隅”,“丈人愛爾烏,獻忠不獻諛,命爾為‘忠烏’''是有“忠烏”之稱。杜甫詩有“丈人屋上烏,丈好烏亦好”句,據說“丈人烏”、“忠烏”詩句本於此。

《嘉慶重修一統誌》卷一六七記載,肇慶府有“忠讜山”、“忠讜水”。又卷一五〇瀘州有“忠山”,卷一六六惠州府有“忠信水卷一四一成都府有“忠國山”。山水以“忠”定名,也透露出有關“忠”的重要的文化信息。此外,“忠烈橋”(汝寧府,貴陽府)以及“忠孝橋”(南康府,嶽州府,雅州府,眉州)等命名,也使地理標誌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意義。

以“忠”為標榜的有關文化象征的形成和流播,表現出當時社會意識中對於作為道德準則的“忠”的普遍的肯定和尊崇。其中所謂“忠客”向日葵作為“忠”的一種象征符號的影響,直到近世依然存在,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