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自“孝”出(1 / 1)

“忠”與“孝”之間的特殊關係,又體現於所謂“求忠出孝”之說,即謂尋求忠臣,當於孝子之門。《後漢書韋彪傳》:“夬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南朝梁元帝《上<忠臣傳>表》也說:“資父事君,實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

專製帝國的統治者總是視百姓為“子民”,或說愛民如子為“子民”,行政官員通常也被稱作“父母官”,可見,在當時的社會政治體係中,實際上存在著“君父”一體的情形,而“忠孝”一體,也是自然的了。

李大釗在《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變動的原因》一文中曾經指出看那二千餘年來支配中國人精神的孔門倫理,所謂綱常,所謂名教,所謂道德,所謂禮義,那一樣不是損卑下以奉尊長?那一樣不是犧牲被治者的個性以事治者?那一樣不是本著大家族製下子弟對於親長的精神?所以孔子的政治哲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全是‘以修身為本、又是孔子所謂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個性,乃是使人犧牲他的個性。犧牲個性的第一步,就是‘盡孝君臣關係的‘忠’,完全是父子關係的‘孝’的放大體;因為君主專製製度,完全是父權中心的大家族製度的發達體。”“忠”,是“孝”的“放大體”。這樣的分析,應當說確實指明了中國古代“忠”的政治道德形態的基本特質。

“忠”與“孝”之間的特殊關係,又體現於所謂“求忠出孝”之說,即謂尋求忠臣,當於孝子之門。《後漢書韋彪傳》:“夬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南朝梁元帝《上<忠臣傳>表》也說:“資父事君,實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

專製帝國的統治者總是視百姓為“子民”,或說愛民如子為“子民”,行政官員通常也被稱作“父母官”,可見,在當時的社會政治體係中,實際上存在著“君父”一體的情形,而“忠孝”一體,也是自然的了。

李大釗在《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變動的原因》一文中曾經指出看那二千餘年來支配中國人精神的孔門倫理,所謂綱常,所謂名教,所謂道德,所謂禮義,那一樣不是損卑下以奉尊長?那一樣不是犧牲被治者的個性以事治者?那一樣不是本著大家族製下子弟對於親長的精神?所以孔子的政治哲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全是‘以修身為本、又是孔子所謂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個性,乃是使人犧牲他的個性。犧牲個性的第一步,就是‘盡孝君臣關係的‘忠’,完全是父子關係的‘孝’的放大體;因為君主專製製度,完全是父權中心的大家族製度的發達體。”“忠”,是“孝”的“放大體”。這樣的分析,應當說確實指明了中國古代“忠”的政治道德形態的基本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