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和“文學”的論辯的主題和方式,對於我們今天討論的內容並不重要,我們要指出的是,這一論辯可以說明,當時所謂“忠孝之路”已經被看作政治道德的正旨,而所謂“忠臣孝子”,也因政論家們的傾力鼓吹,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代表。
前引庾信所謂“忠泉”、“孝筍”以及“忠劍”、“孝泉”的說法,都以“忠”“孝”並稱。唐代人所謂“既孝既忠”,則體現了傳統道德秩序中比較完整的品性塑造的要求。
“大夫”和“文學”的論辯的主題和方式,對於我們今天討論的內容並不重要,我們要指出的是,這一論辯可以說明,當時所謂“忠孝之路”已經被看作政治道德的正旨,而所謂“忠臣孝子”,也因政論家們的傾力鼓吹,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代表。
前引庾信所謂“忠泉”、“孝筍”以及“忠劍”、“孝泉”的說法,都以“忠”“孝”並稱。唐代人所謂“既孝既忠”,則體現了傳統道德秩序中比較完整的品性塑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