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來梅商行的實習生(3 / 3)

1839年3月,恩格斯匿名在穀茲科夫編輯的《德意誌電訊》上發表了《烏培河穀來信》,這是恩格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政論性文章,體現出了時代精神和民主思想,標誌著恩格斯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萌芽!恩格斯在文中深刻揭露了工人非人生活的罪魁禍首即資本主義的工廠製度!而宗教虔誠主義則是資本主義工廠製度的幫凶,它宣揚資本主義工廠製度的合理性,從思想上麻痹工人!

《烏培河穀來信》投入烏培河穀的小湖中,馬上激起了千層浪。苦難的人民歡欣鼓舞,虔誠派工廠主和貴族們憤怒至極,《愛北斐特日報》的編輯馬丁龍克爾指責恩格斯是“蓄意歪曲事實”、“進行人身攻擊”。

不久之後,虔誠主義和唯理論派進行了論爭,廣大讀者的注意又轉移回了宗教上。恩格斯感到十分懈怠、無力和孤獨。這是一個人的戰爭,一個人的奮鬥。宗教像一塊大石頭,壓在了恩格斯的心上。當它束縛自己時,他極力想要擺脫它的束縛。可當真正擺脫它後,他卻發現自己站在一個孤島上,什麼都沒有,除了孤獨就是苦悶,且無處可說。對岸的煙火勾起了他對過去的回憶,他曾經也是他們中的一員,甚至比他們更信仰上帝,他也曾在這份信仰中得到過幸福,現在卻……

就在此時,恩格斯讀到了施特勞斯於1835年發表的《耶穌傳》。《耶穌傳》揭示了《聖經》的真正來源,深刻地批判了宗教。《耶穌傳》主要說明了在福音書中,即那些關於耶穌的神奇故事以及基督教義的起源中,神話起了巨大的作用。施特勞斯認為耶穌的神話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在猶太人中間存在的由“救世主”來挽救世人希望的神話。這個神話早就存在,耶穌死後,這個神話便附會在耶穌身上;另一個來源則是耶穌這個曆史人物在當時產生的深刻影響,使人們把這些神話與他的政治活動結合起來。因此,施特勞斯認為,耶穌隻是一個曆史人物、一個政治活動家,而這些神話都是後來附會上去的。施特勞斯還認為,耶穌實有其人,但《聖經》是一本神話創作,它並不是目睹此事的人的記錄,而是基督教社團長期加工的結果,它同福音書既有雷同之處,也因其加工的痕跡而與福音書有所區別。《耶穌傳》為恩格斯解決了有無上帝這一長期苦苦思索的問題,從而根本上動搖了烏培河穀的信仰。

你們可曾聽到,給我駿馬和寶劍!

那要什麼頭盔和鎧甲?

豈用侍從衛隊後擁前呼?

我要的隻是勇敢的思想。

洶湧的山泉飛瀉而下,

喧騰地穿越山間林穀,

鬆樹在它麵前轟然倒下,

它卻獨自開拓前進的道路。

我願像這股山泉,

為自己衝出一條道路勇往直前。

年輕的王子齊格弗裏特,不願在父親精心安排的城堡中享受富貴榮華,卻自願在荊棘叢生的自由之路上艱難前進。恩格斯借助齊格弗裏特表達自己勇往直前,擺脫傳統束縛,尋求真理和自由的決心。

在這個征程裏,恩格斯以詩歌和小說為武器,挑戰封建專製主義製度,為民主要求爭取生存空間;揭露宗教的偽善麵孔,尋求理性的曼妙身姿。後來,恩格斯發現自己創作詩歌的能力並不高,為此他進行了嚴格地自我批評。詩歌成為他“愉快的補充”。

除此之外,在空閑的時候,恩格斯興致勃勃地與同伴一起騎馬、擊劍,到威悉河遊泳、乘船遊覽不來梅港灣,還興致盎然地畫人物素描,欣賞貝多芬堅強有力、富有青春氣息的C小調交響曲,為讚美詩譜寫樂章……

《烏培河穀來信》體現了恩格斯到不來梅以後,在“青年德意誌”的影響下,政治、思想上有了較大進步。這個邁著大步子向著自由前進的青年會走向何處呢?正如雪萊所說:“明天一定會到來!”恩格斯對祖國的前途充滿希望,相信人民革命的洪流,一定會衝過密集的長矛,推翻暴政,消滅暴君,光芒四射的旭日即將從東方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