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曆史教育》(1 / 2)

據《風俗通》和《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古代還有以彩絲係臂、名曰“長命縷“的風俗。我們疑心彩絲係臂便是文身的變相。一則《國策》有“祝發文身錯臂,甌越之民也”的話(《趙策》二)。可見文身術應用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兩臂。二則文身的目的,上文已講過,是給生命的安全作保障。

彩絲係臂,在形式上既與錯臂的文身術有類似的效果,而“長命縷”這名稱又證明了它也具有保障生命的功能,所以我們說彩絲係臂是古代吳越人文身俗的遺留,也是不會有大錯的。於是我又恍然大悟,如今小孩們身上掛著五彩絲線纏的,或彩色綢子紮的,或染色麥草編的,種種光怪陸離的小玩意兒,原來也都是文身的替代品。文身是“以像龍子”的。競渡與吃粽子,上文已說過,都與龍有關,現在我們又發現彩絲係臂的背景也是龍,這不又給端午是龍的節日添了一條證據麼?我看為名副其實,這節日幹脆叫“龍子節”得了。

我在上文好像揭穿了一個謊。但在那揭謊的工作中,我並不是沒有懷著幾分惋惜的心情。我早已提到謊有它的教育價值,其實不等到謊被揭穿之後,我還不覺得謊的美麗。如果明年孩子們再談起粽子的起源,我想,我的話題還是少不了這個謊,不,我將在講完了真之後,再告訴他們謊中的真。我將這樣說:

“吃粽子這風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那時人們的文化程度很低。你們課本中有過海南島黎人的插圖嗎?他們正是那樣,渾身刺繡著花紋,滿臉的獰惡像。但在內心裏他們實在是很可憐的。那時的人在自然勢力威脅之下,常疑心某種生物或無生物有著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們就認定那東西為他們全族的祖先兼保護神,這便是現代術語所謂‘圖騰’。凡屬於某一圖騰族的分子,必在自己身體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著該圖騰的形狀,以圖強化自己和圖騰間的聯係,而便於獲得圖騰的保護。

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借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發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裏,一麵往水裏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麵也自己吃。完了,還在急鼓聲中(那時許沒有鑼)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一切,表麵上雖很熱鬧,骨子裏卻隻是在一副戰栗的心情下,籲求著生命的保障,所以從冷眼旁觀者看來,實在是很悲的。這便是最古端午節的意義。

“一二千年的時間過去了,由於不斷地暗中摸索,人們稍稍學會些控製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漸漸有點自信心,於是對他們的圖騰神,態度漸漸由獻媚的,拉攏的,變為恫嚇的,抗拒的,(人究竟是個狡猾的東西!)最後他居然從幼稚的,草昧的圖騰文化掙紮出來了,以至幾乎忘掉有過那麼回事。好了,他現在立住腳跟了,進步相當的快。人們這時賽龍舟,吃粽子,心情雖還有些緊張,但緊張中卻帶著點勝利的歡樂意味。他們如今是文明人啊!我們所熟習的春秋時代的吳越,便是在這個文化階段中。

據《風俗通》和《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古代還有以彩絲係臂、名曰“長命縷“的風俗。我們疑心彩絲係臂便是文身的變相。一則《國策》有“祝發文身錯臂,甌越之民也”的話(《趙策》二)。可見文身術應用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兩臂。二則文身的目的,上文已講過,是給生命的安全作保障。

彩絲係臂,在形式上既與錯臂的文身術有類似的效果,而“長命縷”這名稱又證明了它也具有保障生命的功能,所以我們說彩絲係臂是古代吳越人文身俗的遺留,也是不會有大錯的。於是我又恍然大悟,如今小孩們身上掛著五彩絲線纏的,或彩色綢子紮的,或染色麥草編的,種種光怪陸離的小玩意兒,原來也都是文身的替代品。文身是“以像龍子”的。競渡與吃粽子,上文已說過,都與龍有關,現在我們又發現彩絲係臂的背景也是龍,這不又給端午是龍的節日添了一條證據麼?我看為名副其實,這節日幹脆叫“龍子節”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