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分科(1 / 1)

國學的分科

關於國學的分科,一直是飽受國人爭論的話題,很多學者認為,國學一般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因此,它的分科就稍加明晰。一般而言,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及文學。

當然,也有人提出,中國傳統的學術是分經、史、子、集四部,因此國學的分類就必須以這四部而分,且學者須貫通這四部。事實上,在古時候,隻通一部或隻治一部的人大概是沒有人會承認其“有學”的。也就是說,文、史、哲不分是國學的基本特點。正因為如此,從孔夫子到章太炎,傳統學術史上重要的人物大都是“通”才,而不是“專”才。

還有人認為,清初按照學術的路徑將學問分為考據、義理、辭章三大類,因為在當時國學一詞還未誕生,而如今國學的分科也應由此劃分。但是,這裏又有一個問題,即後來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又在學術內加入“經濟”一科,並獨成一派,因此再按照老套路來劃分國學體係,顯然不夠準確。

還有一種常被視為權威劃分的分類,采用中西學科分類的綜合體,將民國十八年(1929年)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間國立北平圖書館出版《國學論文索引》(初編)(二編)(三編)(四編)所收錄的清代光緒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間的國學論文進行的分類,一共分了十七種,即總論、群經、語言文字學、考古學、史學、地學、諸子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宗教學、音樂、藝術、圖書目錄學。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這個分類全麵,但未免龐雜,麵麵俱到的情況下,似乎又稍稍偏離了傳統經典國學的重心。

當然,無論怎樣分科,我們必須肯定,學術的分際不是永恒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快速增加,學術生產也固然需要知識(勞動)分工,學科之間勢必出現越來越多的交叉。因此,國學的分科也應越來越傾向於突破自身學術基礎的局限,並且不斷地變化和跟進。但無論怎樣變化與跟進,具有普世價值的國學精粹、文化經典,都完全有理由主張它的普世性和永久性。

這就是為何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要提倡國學和研究國學的原因之一。這絕不是文化保守主義,也不是像一百年前那樣的文化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將中國經典文化普及與天下,並開新立世的大天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