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1 / 3)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出自《尚書·周書·泰誓上》。天視:蒼天的看法。意思是:上天的見解就是來自百姓的見解,上天所聽聞的就是百姓所聽聞的。比喻重視百姓就是重視上天,就能順應天意。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出自《尚書·周書·泰誓上》。樹:立。意思是:培育德行,務求滋長;鏟除邪惡,務求除根。

【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出自《尚書·周書·蔡仲上》。為善:做善事。意思是:(君主)行善的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同樣都會達到安定統治;行惡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同樣會導致動亂。

【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 出自《尚書·周書·武成》。偃武:停止戰爭。意思是:停止戰爭,施行文教,把戰馬都放還到華山之陽,把牛都放還到桃林之野。

【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出自《尚書·周書·洪範》。意思是:態度要謙恭,說話要合乎邏輯,觀察要清楚,聽取意見要聰慧,思考問題要睿智。

【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出自《尚書·周書·冏命》。繩:糾正。意思是:按照行為準則糾正錯誤,改正錯誤的根由,使其能繼承先祖的偉業。

【不做無益害有益】 出自《尚書·周書·旅獒》。意思是:不去做無益於自己身心的事情,以免損害了有益於身心的事情。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出自《尚書·周書·旅獒》。意思是:明白道理是不困難的,而付之行動是困難的。

【無稽之言勿聽,毋詢之謀勿庸】 出自《尚書·周書·旅獒》。無稽:沒有根據。謀:計劃。庸:使用。意思是:毫無根據的話不要聽信,沒有谘詢過別人的計劃不要使用。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德:德政。意思是:德政才是好的政治,政治的最終目的在於養育人民。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貳:不專一。意思是:任用德才兼備的人要堅信不疑,驅除奸佞小人要堅決果斷。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出自《尚書·虞書·皋陶謨》。聰明:指見聞。意思是:上天知曉人間的善惡,是在百姓中間聽取和觀察來的;上天的獎懲命令,是來自於百姓的意見。

【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出自《尚書·虞書·舜典》。意思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鯀流放到羽山。這四個凶惡的家夥受到了應得的懲治,全天下的人就都心悅誠服了。比喻對待邪惡要果斷驅除,這樣百姓自然會擁護。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出自《尚書·虞書·堯典》。克:能夠。明:彰顯。意思是:彰顯(自己)崇高的品德,使族人能夠親和團結。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出自《尚書·周書·泰誓上》。天視:蒼天的看法。意思是:上天的見解就是來自百姓的見解,上天所聽聞的就是百姓所聽聞的。比喻重視百姓就是重視上天,就能順應天意。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出自《尚書·周書·泰誓上》。樹:立。意思是:培育德行,務求滋長;鏟除邪惡,務求除根。

【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出自《尚書·周書·蔡仲上》。為善:做善事。意思是:(君主)行善的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同樣都會達到安定統治;行惡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同樣會導致動亂。

【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 出自《尚書·周書·武成》。偃武:停止戰爭。意思是:停止戰爭,施行文教,把戰馬都放還到華山之陽,把牛都放還到桃林之野。

【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出自《尚書·周書·洪範》。意思是:態度要謙恭,說話要合乎邏輯,觀察要清楚,聽取意見要聰慧,思考問題要睿智。

【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出自《尚書·周書·冏命》。繩:糾正。意思是:按照行為準則糾正錯誤,改正錯誤的根由,使其能繼承先祖的偉業。

【不做無益害有益】 出自《尚書·周書·旅獒》。意思是:不去做無益於自己身心的事情,以免損害了有益於身心的事情。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出自《尚書·周書·旅獒》。意思是:明白道理是不困難的,而付之行動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