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2 / 3)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出自《禮記·曲禮》。意思是:道德仁義,沒有禮就不能實行。

【恭進禮,儉進仁,信進情】 出自《禮記·表記》。恭:恭敬。儉:節儉。情:性情。意思是:恭敬接近禮,節儉接近仁,誠信接近人本來的性情。本句闡明了恭、儉、信在禮義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出自《禮記·樂記》。意思是:人的內心受到外界事物的誘惑而發生變化,人就會變成物,就會泯滅了天授予人類的善良本質,去追求無窮的個人私欲的滿足。

【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思盜,驕思亂】 出自《禮記·坊記》。斯:那麼。意思是:小人貧窮了日子就窘困不好過,富有了就奢侈起來。窘困時,就想去偷盜搶劫;驕奢時,就會犯上作亂。

【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出自《禮記·冠義上》。始:產生。意思是:禮義的產生,在於行為舉止得體,態度端莊,言辭恭順。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 出自《禮記·曲禮上》。淫:過度,過分。懾:怯。意思是:富貴的人知道愛好禮,則不會過分驕橫於人前,做事過分;貧窮的人知道愛好禮,就會有誌氣而不會怯懦。

【君子遠庖廚】 出自《禮記·玉藻》。庖廚:屠宰場所。意思是:君子要遠離屠宰的場所。

【很毋求勝,分毋求多】 出自《禮記·曲禮》。很:爭吵。意思是:在爭吵時,不要存取勝於人的心理;在分財產時,不要存多分的想法。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出自《禮記·禮運》。意思是:吃飯穿衣,男歡女愛,是人們存在的最大欲望。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 出自《禮記·祭義》。意思是:把孝道放置在天地之間,它就能充滿天地;把孝道推廣到四海,它就能填塞四海;把孝道推行後世,後世就能無論早晚奉行它。

【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誌,樂其耳目,安其寢處】 出自《禮記·內則》。意思是:孝子養父母的老,要使父母從心裏感到快樂,不違背他們的意願,(想辦法)讓他們賞心悅目,使他們的寢處舒適。

【凡為人子之理,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出自《禮記·曲禮》。凊:涼。意思是:做人子女的按照侍奉雙親的禮製,要讓父母冬天溫暖、夏天涼爽,晚上鋪好床,早晨要請安。

【從命不岔,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 出自《禮記·坊記》。意思是:聽從父母的教誨而不要有不樂意或埋怨的表情;不知疲倦地反複耐心地用委婉的言辭規勸;侍奉父母累了也不能抱怨,這就是孝了。

【善則稱親,過則稱己,則民作孝】 出自《禮記·坊記》。作:興起。意思是:做了善事要歸功於父母的教誨,犯了錯誤自己要承擔起來,這樣民間就會興起孝順的風氣。

【長民者,朝廷敬老,則民作孝】 出自《禮記·坊記》。意思是:做百姓的長官的人,在朝廷內就要尊敬老人,這樣民間就會興起孝敬的風氣。

【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 出自《禮記·祭統》。意思是:父母活著的時候,看他是否孝順;父母過世時,看他是否悲傷;祭奠父母的時候,看他是否恭敬。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出自《禮記·檀弓》。嗟來之食: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意思是:我就是因為不吃磋來之食,才落得這個樣子的啊。

【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 出自《禮記·儒行》。戴:按照。抱:堅守。意思是:按照仁來行事,以自處,即使在殘暴的統治下,也不改變自己所信奉的仁義。

【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 出自《禮記·坊記》。辭:推辭。意思是:君子推辭尊貴的地位而不會推辭貧賤的地位,會推辭富有而不會推辭貧窮。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出自《禮記·曲禮》。意思是:在財物麵前不隨意取,在危難麵前不躲避。

【近文章,砥曆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 出自《禮記·儒行》。意思是:通過鑽研禮樂、法度等方麵的文獻,磨煉自己的正直和節操。即使把國家分封給他也認為那是錙銖之類的小事情,不給別人做臣下和官吏。

【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 出自《禮記·少儀》。諫:規勸。亡:出走。疾:憎惡。意思是:作為臣子,可以當麵規勸,但不能背後譏諷;可以棄君而去,但不能有所怨恨。

【下之事上也,雖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 出自《禮記·表記》。下:下級。事:侍奉。上:上級。意思是:下屬侍奉上級時,盡管有庇護百姓的大德,也不能有君臨百姓的思想。

【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出自《禮記·祭義》。逆:觸犯。意思是:父母有了過錯,子女能夠勸諫但不能觸犯他們。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誌,死則不可奪名】 出自《禮記·祭義》。物:根據。格:格式。意思是:說話要有根據,行事要有原則,所以活著的時候不會改變誌向,死後就不會喪失好的名聲。

【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出自《禮記·緇衣》。慮:考慮。稽:考察。意思是:說話時一定要考慮清楚後果,做事情時一定要考慮清楚有沒有弊端。

【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 出自《禮記·表記》。實:實現。怨菑:怨恨。意思是:口頭上向別人許諾的好處不加以兌現,就會招致別人的怨恨。

【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堅而惡惡不著也】 出自《禮記·緇衣》。絕:斷交。意思是:輕率地和貧賤的朋友絕交,或者鄭重地和富貴的朋友絕交,這都表明尚賢的心理不夠堅定而嫉惡的心理不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