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給蔣風教授寫傳記?
我想盡力運用我已有的傳記文學知識。我學過以《史記》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傳記,出版過《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與張新科教授合作)、《中國古代名人自傳選》等,還主編出版過《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20世紀中國傳記文學論》。也看了不少中外現當代傳記名著,近年主編出版過一本《中外優秀傳記選讀》,被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作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課本。我從其中多少感受到別人的寫作知識。還有,我也學過一點現當代有關的傳記理論。我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感悟,能體現進自己的傳記寫作實踐中。但理論與實踐真正聯係好,並不是容易的事。《史記》的人物傳記後麵有“太史公曰”,司馬遷借此對傳主進行評論或補充。我寫蔣風傳時,常有同事朋友幫助我,一起議論。我就把有的議論也寫進這本蔣風傳。
我盡可能收集傳主資料,作好傳記寫作的準備工作。我在1996年12月在北大舉行的中外傳記討論會,以及1997年在張家界舉行的中外傳記討論會上,兩次聽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說:“寫傳記,七分采訪,三分寫作。”他的經驗之談非常正確。寫傳記,必須收集相關資料,文字的,口頭的,正麵的,不同意見的,都需要收集,否則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或者胡編亂造,離開傳記的寫作原則了。我盡可能吸收蔣風老師自己寫的回憶生平的文章,因蔣老師自己是詩人,是散文家,他本人的文筆好。我大都原文引用,或參考其內容,改第一人稱為第三人稱。我有利的條件,可以直接到蔣風老師家訪問聊天。還就近訪問熟悉蔣風老師的同事、學生等。據前人的經驗,單憑傳主本人的回憶和口述,有時也不一定準確可靠。因記憶會遺忘或記錯,這並非是故意的;或礙於傳主自己的麵子,有的多說,有的少說,有的不說,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我對傳主盡量保持客觀的立場,希望能實現我對傳記寫作實踐的初衷。
我根據已掌握的材料,先寫了個按年記事的《蔣風大事記》草稿,再寫了個小節目錄,作為寫作提綱。當然這是不完善的,所以在寫的過程中,邊寫邊調整,邊修改。對沒有把握的事情,我不寫進蔣風老師的傳記裏。
我寫蔣風傳有幾點感受。
一,從理論上說,傳記是靠事實說話的。
具體說傳記是有三部分事實組成的,即曆史背景事實、傳主本人經曆事實、傳主與他人交往事實。我就是按這三部分來收集蔣風的事實。我寫蔣風,曆史背景事實寫得簡單,因他是當代人,大家對當代史熟悉;他本人經曆事實,即事跡,是重點寫的部分;他與別人的交往事實,也寫了不少。偶爾也會把與他不認識的人寫進傳記,作為比較與陪襯。我有時往往聯想到自己過去比較熟悉的古人司馬遷和我非常景仰的已故複旦大學中文係朱東潤教授,所以在寫蔣風傳記時,不免有所聯係。我想到有所成就的古人、今人,盡管所處時代不同,或者互相不認識,但在為人處世上,他們有某些共同點,如都非常勤奮,他們能最後戰勝自己,為社會,為曆史作出了貢獻。所以在蔣風傳記裏,我就把傳主與傳外的人聯係起來,這樣是否可以讓讀者也可以做個比較和聯係,擴大點理解傳主的思路。
我怎樣給蔣風教授寫傳記?
我想盡力運用我已有的傳記文學知識。我學過以《史記》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傳記,出版過《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與張新科教授合作)、《中國古代名人自傳選》等,還主編出版過《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20世紀中國傳記文學論》。也看了不少中外現當代傳記名著,近年主編出版過一本《中外優秀傳記選讀》,被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作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課本。我從其中多少感受到別人的寫作知識。還有,我也學過一點現當代有關的傳記理論。我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感悟,能體現進自己的傳記寫作實踐中。但理論與實踐真正聯係好,並不是容易的事。《史記》的人物傳記後麵有“太史公曰”,司馬遷借此對傳主進行評論或補充。我寫蔣風傳時,常有同事朋友幫助我,一起議論。我就把有的議論也寫進這本蔣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