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輔佐魏文侯,魏國在軍事上尤其對秦戰爭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文侯死後,武侯即位,年輕的武侯躊躇滿誌。一次,武侯與吳起乘舟同行,武侯興奮地對吳起說:“這麼險固的河山,真是魏國之寶呀!”
吳起當即回答說:“國家的穩固,在德而不在險。過去三苗氏左麵有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右麵有一望無際的彭蠡澤,但不講德義,被禹滅了;夏桀所處之地,左麵有黃河、濟水,右麵有泰山、華山,南北地勢都很險要,但肆虐殘暴,被湯放逐;商紂王所處的地理形勢也很優越,左有孟門之險,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南有黃河,他不修仁義,終被武王消滅。由此看來,國家的穩固,依靠的是德而不是險。如果你不講德義,那麼這同舟的人都是你的敵國。”
武侯聽了他的一番話,點頭稱是,封吳起為西河太守。
點評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各路義軍紛紛配合,項梁率軍攻秦範增去拜見項梁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南公說過楚國即使隻剩下三戶人家都會報仇雪恨消滅秦國的。”於是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得到楚人的擁護而迅速壯大實力,後來便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常被人用來形容人們隻要有決心和毅力,團結起來最終必定能成功。“人和”即承認人的價值,人們須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謀人類全體之安寧幸福為理想。顏之推也曾教育後人:“如果是叛逆作亂,因而得罪了君王和雙親的人,則不值得同情。但親戚朋友有困難,則應全力相助,即便搭上自己的全部家當和力量,都不應該感到吝惜才是。如果是費盡心思,投機鑽營,那就不是我教給你們做的了。”而在如今社會,這種所謂人道主義”已然成了一種人們對於人性美好的幻想了,想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很明顯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家風警語
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
——《禮記·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