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郭臻北上,姚啟彙報(1 / 2)

兩淮區域自古以來與南北皆不同,兩淮鹽場天下聞名,因此造就了富庶揚州,同時也養活了一群走私鹽梟。

但兩淮多年來苦於淮河洪水泛濫,常有饑荒發生,鳳陽、盱眙都在此列。

兩淮宗族勢力極強,民風剽悍,百姓窮則思變,當年明太祖靠著兩淮一幫凶悍之人起兵驅走了蒙古韃虜。

明軍在淮揚開辟戰場,與本土豪強搞好關係十分重要,所以郭臻才在開戰之前公告天下,免除各地三年的稅賦。

所謂豪強也是牆頭草,誰對他們好,他們也就倒向某一方。

郭臻盛怒之下把呈文送到兵部,王逝沒有急於做出舉措,果然不假,半個時辰不到,徐炳又氣喘籲籲的跑回來道:“王尚書,攝政王傳令此事暫且緩一緩。”

王逝口中答應著,回頭把捷報放入抽屜的最下一層。

大戰才爆發,郭臻不會隨意處罰大將,鄭謙即使有過,但也攻下盱眙拿下首功,朝廷對武將苛刻會讓將士心生不滿。

如果北伐戰事進展不順利,過幾個月鄭謙難逃責難,反之,這件事不會再有人提起,為防引發爭議,他把此戰的主功記在孫敬身上。

淮揚之戰是一根引線,很快要引爆大半個大明,郭臻原本想在南京坐鎮,但盱眙的變故讓他對那裏的局勢有些不放心。

郭臻熟悉軍中結構,鄭謙在盱眙斬殺數千百姓的消息肯定隱藏不住,但絕沒有可能這麼快出現在軍報中。

從急報上標注的日期看,收複盱眙在三天之前,鄭秋正在淮安城外與齊爾哈朗對峙,沒有機會踏足盱眙城,鄭謙不會在軍報中提及自己濫殺無辜,那麼一定是孫敬給鄭秋上的密報。

軍中爭功是常有之事,但這件事一旦被鄭謙知道,看似親密的兄弟之交很可能會反目成仇。

郭臻思慮了兩天,覺得自己有必要到江北坐鎮。

大明攝政王出行,不像從前那樣便利,足足費了三天時間準備,攝政王府親衛隊總兵呂毅率三千兵馬護送攝政王郭臻離開南京,過江進駐揚州。

明軍首勝,攝政王郭臻突然來揚州壓陣,讓淮揚諸將繃緊心中的弦。

沿途所見,揚州府運河兩側稍現活力,但遠不如從前的繁華,鹽商遭打擊後,這裏很難再恢複往日的景象。

揚州府現在到處是難民,北民不斷南逃,除了少數手藝人,多數人隻會種田,江南人多地少,這些人到了江南也沒有生計來源,造成這幾年蘇鬆等地盜匪乞丐漸多。

楊巍在任南直隸總督時,命江防水師嚴防北民南渡,並把蘇州和鬆江等地的乞丐驅趕到江北,姚啟到南直隸後延續此策。

明軍收複揚州後,曾沒收委身滿清鄉紳的土地分給北民,但隻是杯水車薪。

盱眙縣令朱則正拚死守城,恐怕也是擔心明軍收複盱眙後沒收他家所有的田產吧。

募兵也是難民的一個去處,但更多的人還是指著南直隸府開設的粥棚為生。

聽聞攝政王郭臻駕臨揚州城,姚啟搶先一步過江,安頓接待事宜。

郭臻騎馬不乘轎,他雖然命府兵驅走沿途的大部分難民,但很多東西還是逃不了郭臻的一雙銳眼。